马拉松比赛供水的那些数!学!题!

0
2238

作者:崔英善

组织个马拉松,无论大小,最基本的一个服务无疑就是让跑友们想喝水的时候能喝上水了。

甭管你的奖牌设计的再漂亮、出发拱门再高大上、冠军的成绩再优秀,当一批跑友奔到期待已久的水站却发现无水可喝,不得不在满地废水瓶里找水、找小贩买水、甚至找路人讨水喝的时候,你就别再指望跑友们依然善解人意地发赛后总结说:

让每个跑友有水可喝,听上去好像很简单,难道不就是把水放到水站,让志愿者倒出来吗?

其实组委会也很辛苦,很想让大家都喝到水,那明明你不情我不愿,这事儿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有些确实是管理问题,例如饮用水出库、运输、分发到各水站的数量未清点或清点失误,例如志愿者缺乏培训,缺乏标准操作流程,来不及倒水整瓶发水导致水量不足等。

但是很多时候还有一种原因是组委会没在计划阶段做好关于水站的几道数!学!题,导致了供水不足。

这几道数学题包括最基础的几个问题:

问题1 有多少运动员会在这个水站喝水?

问题2 应该预先运来多少饮用水?

另外,只要你选择用纸杯倒水,而不是特别土豪地让跑友随便整瓶拿水,就还要计算清楚:

问题3 需要多少纸杯?

问题4 需要放多少张桌子?

问题5 峰值通过人数是多少?

问题6 需要安排多少志愿者完成水站工作?

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如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问题1 到底有多少运动员会在这个水站喝水?

比如某城市马拉松设置了全程、半程、10公里三个项目,全程有5000人参赛,半程有5000人,10公里有10000人,那么请问位于5公里的赛事第一个水站有多少运动员在这里喝水?

是这样吗?

  1. 要看全程、半程、10公里线路是否在5公里处重合?
  2. 10公里项目参赛者在5公里处都需要补水吗?半程和全程的选手有多少比例会在5公里处选择补水呢?
  3. 跑过的人都会在这里喝水吗?

事实上,真正在位于5公里的赛事第一个水站喝水的人数是一定少于5000+5000+10000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按照这个水站途径比赛项目的参赛人数作为这个水站的总服务人数。

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题2这个水站应该预先运来多少饮用水?多少瓶、多少箱?

多少水?难道不就是:总服务人数 X 每人饮水量?

我们来看看每人饮水量,在中国田协2016年的竞赛组织标准和国际田联的路跑赛事组织指南里,建议的是为每人准备250-330毫升的水。

在我们橙光线团队提供的马拉松赛事管理培训里,我们建议的浮动幅度是每人150-330毫升。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因为各种具体条件会影响每人平均饮水量。你的水站是5公里的,还是20公里的? 大批选手通过时是30度还是零度?通过的人里大部分是跑十公里的,还是全程的?

平均饮水量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因素仔细评估,这个细节相当考验赛事组织者对跑者的了解,如果你不跑步而组织赛事,这个部分很容易出现偏差。

再来看总服务人数,虽然肯定不是每个经过水站的人都会喝水,但是,有些跑友会喝上两杯拿上一杯路上继续喝,还有些呢,会喝两杯往头上浇两杯来降温,因此按照所有经过人数计算更为保险。

算水量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损耗率。今年7月纽约路跑协会的活动及安全总监Kyle McLaughlin来为我们的进阶班授课时告诉我们,他们专门做过实验,提供5加仑的水,按赛事情景让志愿者倒在杯中,之后回收发现只剩4加仑,也就是说倒水中的损耗率达到20%!!

此外,还要考虑水站服务的所有工作人员、周边的工作人员是否也使用这个水站的水?如果是,也要计算他们的用水量。

问题3 这个水站需要多少纸杯?多少个、多少箱?

纸杯数怎么算?难道不是用水量除以纸杯容量吗?

好吧,纸杯有各种不同规格,但是肯定不能倒满。那么每杯应该倒多少?在我们橙光线团队的马拉松赛事管理培训里,我们建议每杯倒水量应控制在120-150毫升左右,也就是说,如果用500毫升瓶装水分装3-4杯,通常后半程水站的每杯水量应该比前半程多一些。

而纸杯至少要准备的数量就是总水量除以120毫升,除非你还想用纸杯搭个城楼神马的。

问题4 需要放多少张桌子呢?放3张桌子还是20张桌子呢?

志愿者所有的倒水工作都是在桌子上进行的,但是桌子的数量怎么计算呢?在中国田协2016年的竞赛组织标准里第一次出台了关于桌子数量计算的建议:

每个饮料站、饮/用水站的桌数计算:

1)首先按照各站对应关门时间计算服务分钟数,确定每分钟需要服务的人数。

2)桌子规格以120厘米*60厘米计,每桌每分钟在志愿者数量充足的前提下,预计可服务6-10人。

3)每分钟除以每桌每分钟服务人数即需要的桌数。

以某全程马拉松位于5公里的饮料站为例,

首先确定途径人数30000人;

服务总时间为开赛15分钟到关门时间55分钟,总计服务40分钟;

每分钟需服务750人;

如果每张桌子配备4名志愿者,桌子面积120厘米*60厘米,根据熟练程度每分钟平均服务6-10人取水,则共需75-125张桌子。

这个方法是我在去年摸索向田协马办建议的计算法,当时觉得简单可用,但是很惭愧,今年年初田协马办副主任石春健就很快陆续收到赛事的反馈说在试行中发现,后半程桌子数量明显少于实际需求。

于是在当时石春健老师的不断挑战下,在我家理工男周同学的理论研究和指导下,终于进一步升级了桌子数量的算法,并在5月赛事管理基础班以及多家企业和机构内训中进行了详细介绍。

这一升级算法的基本理念如下:

  1. 每一段桌子事实上是一个个的服务单元;
  2. 要配置多少服务单元在马拉松赛事中取决于峰值通过人数,而不是平均通过人数(这就是原算法中的大 bug);
  3. 服务单元数量等于峰值通过人数除以服务单元单位时间服务能力。

问题5 峰值通过人数又是多少呢?

问题5就先冒出来了,峰值通过人数又是多少呢?

10000人经过10公里的水站,是陆续通过的,最多的那一拨究竟是多少人呢?

终于,超出小学数学的部分到了。

来看一下纽约马拉松2010年以来所有完赛成绩中每分钟完赛人数分布的情况:

再来看看2013年伦敦马拉松每分钟完赛人数的分布情况:

有没有觉得这两个图看着有点像?还有点面熟?对的,每分钟完赛人数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的。如果真的用正态分布来科学计算峰值人数,相信很多赛事组织者会和我一样顿时觉得:

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概算方法:

  1. 先算出水站从大概第一个选手通过到这个水站关门的总服务分钟数,比如5公里水站如果1小时关门,服务时间就大概是45分钟;
  2. 确定每分钟平均需要服务的人数,如果该5公里水站总通过人数是1万,那每分钟平均要服务222人;
  3. 峰值通过人数采用平均人数的3倍,也就是666人。

好了,找到了问题5的答案,我们再看问题4到底需要多少张桌子???

666人在一分钟内同时通过水站,需要多少张桌子才能让这666人都喝上水呢?这就需要考虑每张桌子作为服务单元的服务能力问题。

国内马拉松赛常用的长桌台面是120厘米*60厘米,不考虑志愿者倒水能力的话,如果所有桌子之间全部相连,每张桌子5秒钟基本可以服务2人;但是,如果每张桌子之间留出至少2米,就增加了至少一个边缘可以利用,5秒钟基本可以服务3人,也就是说每张桌子每分钟服务24-36人。

因此桌子的数量就可以用峰值通过人数除以24或者36. 桌子的长度如果有改变,则需要重新考虑服务单元的服务能力。

但是,大家仍要注意,志愿者是否经过良好培训,是否能够迅速供水,是另外一个瓶颈。计算的再好,志愿者做不到,依然会造成拥堵,乃至造成志愿者不得不整瓶发水,最终导致水严重不足。

问题6 需要安排多少个志愿者完成水站工作呢?

于是最后一个问题6来了: 得安排多少个志愿者完成水站工作呢?中国的马拉松赛事都是采用瓶装水,从瓶装水到纸杯里的水总共需要多少个流程,我们强烈建议所有的赛事组织者亲身体验。

基本上每张桌子配4个志愿者是比较理想的,如果还有余力能够安排更多志愿者为选手递水,则能够进一步提升选手的体验,推荐追求国际级标准的赛事考虑。

以上就是关于马拉松赛事供水的一点思考与各位业内同行分享,特别感谢兢兢业业一心服务赛事组织者的原田协马办副主任石春健在这些思考中深入的挑战和共同探索,特别感谢我家周同学在峰值通过人数研究中提供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并提出服务单元概念改进了整个算法。

特别希望有更多学者、研究者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更为精确的计算绝对能够帮助我们的赛事组织者更好地提供服务,减少物资的耗用,期待着你的加入。

另外,作为一则马拉松赛事管理界的软文,必须插播广告:

水站的计算仅仅是马拉松赛事管理知识中的冰山一隅,真的打算办马拉松赛事、进入马拉松赛事管理行业的同学,强烈建议先参加我们橙光线团队举办的公开培训

下一期就在9月1日-3日,报名请关注橙光线微信号,点击在线报名即可。石春健老师和我将在三天里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多年来的研究和学习成果,帮助大家在三天里掌握需要实战摸索三年的知识,让我们的赛事更安全,让更多的赛事组织者少走弯路,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点击阅读橙光线公众号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