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500字,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Julia聊赛事”
原文发布于8月18日,作者崔英善
赛事行业逐步复苏,赛事经营者需要注意哪些宏观环境变化?
以下内容为2022年7月25日橙光线崔英善老师的直播《赛事复苏,哪些变化需要注意?》的要点回顾:
1.刷新认知,规避风险
2022年整个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需要及时刷新调整认知,按照2019年前变化相对缓慢的年代的经验办赛,可能会形成陷阱。
2.大众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运动人群逐步细分
经过疫情之后,很多人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改变,大众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人们有兴趣去锻炼,去参与到让自己身心更健康的体育活动中,但是像科学训练、安全办赛这些知识的普及还与市场需求差距很大。
即使是跑步发展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跑者跑步姿势不对,容易受伤,不会选跑鞋,很多基础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都是潜在的市场需求。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曾经经历过体育市场的发展,会在其他城市会继续出现。从大家开始参与像跑步这种基础活动开始,到逐步分散到不同的运动项目当中,例如越野跑、桨板、飞盘等,会有越来越多元化发展。
目前社会的结构、媒体环境,已经支撑以兴趣圈层来去聚集的一种社会形态了,小众运动项目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会比以往大的多。
3.人口老龄化催生银发运动需求
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体育市场也有很大发展空间,例如国外的老将运动会,都有体育旅游产品的属性,这些赛事形态在中国都很稀缺。
4.赛事行业逐步复苏,体育拉动经济内循环的作用凸显
例如最近举办的adidas TERREX 2022崇礼168超级越野挑战赛,汇聚了7100多名选手,1300多名志愿服务人员,数千名现场观众,在疫情后,有力地带动了交通、旅游、住宿、餐饮等需求。
5.海外参赛需求受阻,为国内赛事提供市场机会
疫情前国内已有相当一批赴海外参赛选手,例如2019年柏林马拉松完赛选手中中国籍选手有2300多名,2015-2019年每年到柏林的的中国选手都在增加。
由于疫情隔离政策,赴海外参加国际耐力运动赛事的需求受到抑制,为国内本土赛事提供了市场机会。但这批用户对赛事体验品质的要求已高,对赛事组织会有更高的期待。
6.政策密集发布,长期向好,但经营还是考验具体方向选择
从国家级、省级、各市级的政策来看,体育赛事对拉动经济内循环、对社会各方面的带动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的发展趋势长期向好。
但是作为行业内具体的经营者,要看准方向,提升抗风险能力,在运动项目中所在的层级、地域市场、面对的人群中,细分出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
例如很多人认为经济下行、毕业生就业率低会影响到整体消费信心,但是还有例如露营、飞盘、腰旗橄榄球需求增长迅速。
而从地域来看,橙光线有在4线城市的同学反馈所在的城市三年来几乎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体育发展良好,经营反而相比2019年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也有一线城市区县赛事企业的同学,因企业收入增长较快,咨询的是如何给赛事团队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的问题。
中国地域辽阔,要因地制宜,深入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项目的市场来具体看业务发展。
7.注意研判地方政策及地域市场机会
在各地举办地方性赛事需要多研究本地的政策,特别是各地体育发展的十四五规划都已经颁布,注意研读其中着力发展的运动项目、发展的区域、赛事类型。
例如福州就提出了要发展和扶持龙舟经济,每一个城市都应发掘自己本身的特色运动赛事。对于地方赛事运营方来说,找对了适合自己地域特点的项目,发展更易于长期可持续。
2021年到2022年出的一系列国家政策,明确要求体育公共服务深入到村镇、街道级,区、县、镇、村赛事会逐步深入发展起来。
8.近几年大众参与型赛事市场需求整体向好,但疫情风险依旧
欧美市场如英超、NFL、NBA等职业赛事强大,市场资金、注意力吸纳能力远超大众参与型赛事。
中国职业赛事运营管理能力目前整体很弱,吸纳市场资金、人才、注意力能力不强,改进艰难,需要多年,这是中国特色给予大众参与型赛事市场的重要时间窗口。
但疫情风险依然是悬在体育赛事运营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难以预测,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9.极端天气更为严重,注意控制赛事规模
极端天气越来越严重,这是最大的挑战,特别是户外赛事。环境多变,需要做的准备多,经营成本也增高。
特别提醒大家,在极端天气概率增高的情况下,不要过度追求赛事规模。建议大家在赛事的品质和传播上多做文章。因为,第一,疫情已经让赛事的流程更复杂了。第二,极端天气要求赛事方做更多预案,这些方面的成本都会增加。
你能不能具备对应规模的户外保障能力,跟自己团队的经验、资源关系非常大。如果户外保障能力跟不上,尽量不要去扩大规模,希望大家先根据自己的保障能力来,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儿,不要盲目跟风,安全这件事非常重要。
10.消费信心下降,更要求物有所值
消费信心下降,钱变得稀缺,消费者在报名参赛、或说来看付费直播服务的时候,更希望物有所值,对于同样的费用能够买到的价值会有更高的期待。
如果办了赛事,遭遇了批评,从赛事方的角度来看,觉得交付比赛很不容易,完成已经是巨大突破。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因为期待高,失望几率更大。如果去满足这些更高要求,赛事方经营成本又会变高,很考验赛事方的平衡能力与大众沟通能力。
11.办赛流程更复杂,人力资源配置需调整
2019年的一场赛事如果6个人的核心团队能做,在2022年因为加了疫情防控,包括体育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对赛事组织者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流程更复杂,耗用的时间资源更多,需要增加人手才能完成同样的赛事,按照原来的人力配备去做很可能会出问题。
12.人力成本降低
经济低迷,大批人员需要就业,人力薪资成本降低,招聘成本降低,但是不一定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因为体育赛事管理合格人才供给整体远小于未来市场需求,真要找到优秀人才,依然面临着与其他各个行业的人才竞争。
13.00后加入,管理理念需更新
00后已经开始上岗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方式、接触媒体的方式、自我意识、团队沟通方式、沟通渠道都有不同,面对非常年轻的新一代同事时,能不能很好的协作,彼此激发出最好的一面,这是要求管理理念的更新迭代的。
未来好的企业,一定是能让年轻人找到自己的价值,能够给到更多成长空间,坚持命令式管理方式的企业会很快没有办法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
14.赛事风险中考虑供应商的经营抗风险能力
现在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也面临着比较艰难的挑战,经过了疫情之后,大家继续垫资、扛风险的能力都弱了。
如果在19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做上千万盘子的赛事,大家一起扛一下,里面的风险问题不大,到2022年的时候,几家合在一起可能只能扛得动一半的风险,要对大家的实力提前有坦诚沟通,清晰了解。
15.社会志愿者力量需要发掘
以前招募志愿者都是很多学校派的。未来的志愿者管理对赛事方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去激发真正的志愿精神,而不是强制性参加。未来本地化赛事多的话,大家要好好去发掘社会志愿者的力量,赛事长期运转就会更有保障,比学校的志愿者会稳定。
16.舆情管理更加困难
从社会总体来讲,积累的负面情绪偏多的话,大家需要有一个出口去化解这种情绪。有的时候这种大型赛事、大型活动就会是一个出口,而2022年的媒体环境加剧碎片化,也会导致舆情管理更加困难。
很多在2014年就开始办赛的从业者,特别需要注意这一变化。建议赛事总监还是要开通自己的个人自媒体,能够更快速回应,也能构成与赛事官方自媒体之间的缓冲地带。
在赛事直播过程中也要注意,如果在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多平台进行直播推流,开好多个直播间,每一个直播间都有讨论,这些讨论在截屏的时候都可能出现舆论风险,这一点对于小型赛事来讲管理难度很高。
如果没有特别多的人力来各个直播间的讨论区,建议做直播的时候先做一个主打的帐号,把各平台的人都引流到一个账号上,在这个账号上管理评论区。作为一个赛事方,管理的时候要去注意,就跟赛场一样,赛场有人打架,需要请出赛场。如果有人在直播间评论区口出恶言去伤害他人,也一样要请出直播间。
这个问题以前在2019年对大部分赛事方来说不用考虑,2022年这已经是所有的赛事都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对大众参与型赛事来说,5%乃至1%的选手,你没有照顾到的时候,就能够构成一个舆论危机。赛事方可能认为非常委屈,我99%或者是95%都做好了,就这1%为什么不能包容,但是社交媒体导致了1%足以迅速发酵。
舆论可以正向引导的,也就是说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只关注不好的1%,忽视了99%。未来在这种媒体环境下,每一个赛事方只要做的赛事够大,就要配备一个专业的舆论监测和危机处理的团队。如果是小赛事,就要有个人去管理,在这些舆论出现之后,马上要去想怎么样去引导舆论,而不是放任不管让舆论去发酵。
一旦赛事规模大了之后,特别是给一些省市去做大赛的时候,千万不要省危机公关的钱,不要认为一个赛事方自己就能做危机公关,要尊重专业。
17.传统赞助类别需求依然在,性价比要求更高
从赞助类别来说,互联网等原来高举高打的行业也受损严重,原来比较短期爆发的品牌,很多都不太稳定,签署这些品类、品牌的合作对于赛事的经营来说也是不稳定的,在欧美好多区块链赞助商也出现无法支付赞助费的情况。
但是一些本来就长期赞助赛事的品牌,例如比较传统的做运动用品、饮料、啤酒、食品的这些品牌,依然在继续,特别是历史越悠久的品牌,越知道品牌在经济低谷的时候依然要做传播,赛事赞助的机会还在。另外,运动健身装备趋势非常好,这对赛事赞助来说也是基础保障。
从赞助商的角度,性价比的要求会更高。赞助解决方案,到底能不能转化成销售,这是从赞助产品的设计,到赞助销售提案,到赞助服务整个过程都要不断的去考虑怎么能够带给赞助商超高性价比的合作,这点要求会更高。包括赞助服务,一定要给数据、给报告,向赞助商证明给他的回报。
18.科技改变媒体环境,线上传播成为线上经营/数字化经营
2022年与2019年最大的不同是媒体环境。
抖音、快手、小红书崛起,微信视频号飞奔完成了从诞生到与抖音、快手三足鼎立的过程。
赛事方的粉丝一般沉淀在公众号、群聊中,微信视频号广告已经可以直接定向指定公众号的粉丝、指定群聊成员。
视频号橱窗可以接入很多电商小程序,乃至可以分佣金,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觉得你的东西好,就可以选择带你的货,所以基于微信平台、视频号的经营特别重要。
现在的媒体渠道,内容传播跟销售完全一体,构成了线上经营渠道。这些技术的迭代,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推广模式、经营成本、业务流程以及招聘人才的技能要求。
而其技术迭代速度,要求我们的业务流程、工作分工等几乎也需要月度调整。
19.转播技术难度降低,做出好内容依然不易
目前视频内容很卷,大家对于视频的审美要求会越来越高了。加上国际、国内都在做赛事转播,大家对于赛事转播的要求会变高,本土赛事方需要选择是否主打转播体验?转播在赛事整个业务当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这是需要赛事方去斟酌的,因为要达到一定的转播水平,内容制作上需要的投入还是很大的,转播能不能带来相对更超值的回报,里面的赞助权益能够卖出多少钱,这是需要去评估的。
目前中国除了中国优势运动项目外,基本上都没有办法去和国际赛事比拼转播质量,因为转播质量的根源是对运动的深度理解,国际团队的优势是有充沛的人才热爱、理解某个运动项目,知道用镜头怎么去讲故事。
20.科技提升赛事管理效率
冬奥会上是已经用了虚拟场馆仿真系统,转播商可以不用到现场,直接通过虚拟场馆,设置机位等。这些技术是要找到应用出口的,最后会到大规模运用,未来更多赛事会能用到。
像马拉松领域,瑞士有学者一直研究的是在大型赛事当中人群流动的模拟分析,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都已经采用他的模拟分析技术。这种模拟分析能够分析出赛事会在哪一些点位上容易出现拥堵问题,就能够提前预判风险点,提前解决。
像线上赛事、 NFT藏品、AI识别这些技术运用的量是不少的。有些线上赛都已经开始用AI识别的方法,大家的经营效率上能够很好的提升。
对于技术需要保持敏感,否则就是人家已经在坐飞机,你却只知道有骑自行车一个选项。
21.体育法修订的影响
体育法修订后有几个关键变化:
1)要在县级就开始做体育规划,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体育无形资产的财产权被明文保护了。
3)应急管理体系:所有涉及到用公共资源的这种赛事,要用到公共的道路的,要封路的赛事,例如自行车、铁三、马拉松等使用公共资源的,都要知道怎么跟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协作。
4)体育法中第102条加大了赛事停赛、取消的风险: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赛事活动依法进行监管,对赛事活动场地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检查赛事活动组织方案、安全应急预案等材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体育赛事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体育赛事活动组织者应当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条件,制定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预案等保障措施,维护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
体育赛事活动因发生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不具备办赛条件的,体育赛事活动组织者应当及时予以中止;未中止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中止。”
这意味着县级的公安、医疗、应急管理部门都可以提出“不具备办赛条件”,而有一些单项协会在自己的规则当中,规定其授权人员也可以提出让赛事熔断。这些会导致赛事经营风险增大,因为更多部门可以提出让赛事方停赛。
22.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影响
赛事方在报名时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会拿到参赛者的身份信息等。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我们的网站服务商,各种IT服务商,我们自己对于这些信息的保护与处理是需要严格规范的。
在信息技术这个部分,成本是会加大的。甄选比较有实力的服务商,是能满足这些信息技术要求的。
23.大型项目缩减导致大型公司挤占小公司空间
最近看到中国飞盘联赛的中标方,全是各地大的体育产业公司,这意味着什么?赛事运营方之间太卷了。
单站飞盘赛事的经营、管理体量不大,只要场地、空间范围不大的比赛,小型公司来运营的话都是容易的。如果也是这么大的体育产业公司来运营,就会往下挤压大批小公司的生存空间。
但是像马拉松、高尔夫、自行车、网球这种空间范围大,组织门槛高,需要大型公司。现在整个中国赛事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因为大型项目太少了,大体育产业公司向下占据这些小项目,小公司的空间就会变得更小。
各省、一二线城市体育产业公司的年营收至少要在几千万以上才对,那么赛道选择需要有所舍弃,小型赛事公司的营收从几十万到近千万不等,每一个层级能够做的赛事业务是不一样的,大家各做各的市场。大型公司也需要小型公司提供项目服务,培养人才向上输送,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
希望随着大型项目逐渐回复,这些大体育产业公司重获这些大项目之后,能够有所改变。否则就像一个五星级酒店,非要经营凉皮,还把价格压的很低,这让凉皮摊怎么存活?这是一个危险的形态,对于小型赛事方来说生存会更艰难。
24.运动项目协会、各地体育组织商业化人才匮乏导致争夺现有盈利资源
从行业格局来讲,在目前各个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各地去建立体育组织的过程当中,以前大家都是中心,都是行政管理职能,现在基本上是中心的一批人出来成立协会。成立协会之后需要市场化运作,但是人没有变,真正的能够从零到一、创造商业模式的人才还是太少了。
于是大家靠竞争现有资源,会导致一个非常恶劣的现象,就是不是靠专业化分工合作把行业做大,而是老指望着去多拿一些市场上已经赚钱的资源,靠这种方式来去盈利,这是目前来讲依然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竭泽而渔的危险形态。
在体育行业运转当中,政府、非盈利组织、企业需要协作,现在政府占比很重,非盈利这块(各个运动项目协会)也非常的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协会懂得如何服务行业让整个行业赚钱,更多的企业懂得如何在体育服务业赚钱,能够从零到一创造出商业价值,整个行业才能够良性运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