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对话马继龙:创造30亿市场开发收入的回顾与反思

0
756

图片

本文为橙光线2019年7月27日及2019年8月20日关于马继龙老师上下两篇专访的合集,全文共11672字,预计阅读时间35分钟。文章篇幅较长,建议大家先收藏后阅读哦~

interview

访图片

访谈嘉宾

马继龙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原主任

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原主任

嘉宾简介

马继龙: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原主任、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原主任

  • 1971.10-1992.07 西安电影制片厂,历任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党委书记
  • 1992.08–2004.01 陕西省体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陕西省体育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04.02-2013 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任
  • 2013-2018  全国政协委员

图片

橙光线总经理

崔英善“

马主任是我在体育行业最尊敬的一位领导,在八方环球服务期间,我曾有幸在2007年到2009年与马主任领导的装备中心团队一起为中国奥委会的后奥运市场开发并肩作战,他的远见、魄力与领导力令我们的欧美专家都印象深刻。

他在每一个岗位都曾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 他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时推动的改革迎来了西影最辉煌的时刻;
  • 在担任陕西省体育局局长的时候,不仅培育出了陕西第一块奥运金牌,也为陕西体育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极其重要的场馆和设施基础;
  • 在就任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的时候,把中国奥委会的品牌推广市场开发、中国体博会的运营都推上了全新的高度;
  • 此后,他又作为全国政协中体育界仅有的21名代表之一为体育行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这其中,非常突出的一项成就在他担任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任期间,在2009-2012、2012-2016年两个奥运周期中,创造了近30亿的市场开发收入,其中,2010年就已经实现赞助金额11.3亿多元,远远超过中国奥委会有市场开发历史以来的总和。

这样的成果,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其中有何挑战?作为中国体育界曾经最大的一位“赞助销售”,他如何看待销售这项工作?对未来的体育行业又有何种期许?这篇访谈就带大家走近马主任的智慧与洞察。图片

下面是崔老师对马继龙先生的深访

一起来看看吧

👇

Q

A

崔英善

橙光线图片图片

马继龙

Q

1.如果回忆2004年到装备中心上任之初,您是否曾经预想过会实现近30亿的市场开发成果?

答:那个时候我从陕西体育局刚来到装备中心,作为省级体育工作者,之前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培养优秀运动员输送到中国体育代表团、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去参加奥运会及各项国际大赛。在我心目中,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是非常亮丽的金字招牌。她不仅承担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而且也是展现中华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奥委会聚集了中国体育最优质的资源,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体育品牌。

但是,这些优质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特别是它的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比如中国奥委会上世纪90年代也曾经做过市场开发,2001年到2004年签约了几十家企业,但是总收入还不到一个亿,且续约企业寥寥无几。

当我实际来操作这个工作的时候,没有去想赞助收益的具体数额,就是觉得它市场开发的提升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希望尽可能地使这种潜力能够释放出来,真正实现中国奥委会的市场价值

Q

2.中国奥委会在2005-2008年是与北京奥运会进行联合市场开发的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2009年开始才会交回中国奥委会。那您为什么要从2006年开始就着手推动邀请国际专业咨询公司,为中国奥委会在2009-2012周期的市场开发进行谋划呢?

答:2008奥运周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做过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市场开发。但是,我认为这总体上不利于做大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整体资源,应该着眼2008年奥运会后的长远发展,在更高的位置上来看待和推动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因此用了相当长的时间、相当多的精力,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来做这件事。

在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之前,我们也简要梳理了历史上进行的市场开发,找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使我们的团队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不仅需要自我教育和提高,也需要社会的其他力量来带动我们反思总结,包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这是一个团队自身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没想到会用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合作是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次次的体育营销、奥林匹克知识的再教育,使这个团队不断在丰富、提升,让整个团队从理念、思想、认识上为后期真正运行和操作市场开发工作做好准备

如果没有前期充分的准备,由于我们对奥林匹克体育营销的认识,包括我们自身积淀不足,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工作目标缺乏定力。我曾经反复讲,此前市场开发的问题是我们与赞助商双方都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而导致的,企业也恨不得通过一次奥林匹克体育营销的宣传、明天销售业绩就能表现出来。而体育营销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培育过程,它的回报是渐进的,而不是井喷式的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我们自己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计划,这样在寻求合作伙伴、影响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后来是以回报和服务为前提的合作,就是打造更多的奥林匹克宣传平台,让企业在这些平台和我们的合作中影响更多大众,从而使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提升,进而让企业热爱奥林匹克的活动,热爱中国奥委会,觉得和这个团队的合作是持久的、不断会有很好效益的过程。图片

(来源:中国奥委会官网)

Q

3.为了这一项目,您付出了几乎是空前绝后金额的专业服务费用,而那个时候,只是启用普通的外部咨询公司就已经算是重大突破与创新了。在当时,您的上级、下级都理解和支持您的决定吗?能否给大家讲一讲当时您做这个决定的过程?

答:那时候压力也很大,第一,当时我们也没有太多钱。第二,我们买的是一个方案,对未来预期的方案。当时砸几百万进去,放到今天就像砸几千万一样。非政府组织、协会这样做的是凤毛麟角。

关键是钱花了,能不能提供出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咨询公司和我们的认识水平差不多,我肯定不花钱也不会用,我们需要高起点,需要能给我更多灵感的好剧本。

中国奥委会是金字招牌,这是质的方面,但究竟是多少吨黄金,就希望专业公司能够帮助量化,只要这点能讲清楚,我一定能够把它卖出好价钱。我认清了金字招牌的质,而你们在量上进行了补充,提升了我对质更深度的认识,这是一种强强联合,让我更有信心了。而这些服务费的投入相比预期的收入,我觉得就微不足道了。图片

我自己对花这个钱,也有担心,万一拿出来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很平,没有给我们太多灵感,我给总局和装备中心也不好交待。但是那时装备中心的同事们之所以没有更多的不同意见,主要还是出于对我们这个工作团队,对我个人的信任和尊重。

Q

4.在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规划中,与很多人理解的市场开发就是做赞助方案不同,您的项目里第一步就花了很长的时间,做各种各样的调研,有没有一些调研结果对您触动特别大呢? 

答:我们在做中国奥委会调研的时候,反馈来好多信息,说实在话我也有点吃惊,大家对中国奥委会的认知,社会对中国奥委会的认知,并不清晰,並不是我们想象那样。比如调查发现包括运动员、消费者都不同程度的觉得中国奥委会缺乏亲和力,过多行政色彩等等,这和我的认知有很大差异,也让我们在后来的推广中希望去拉近和大众的距离。

Q

5.在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设计新的商用徽记,当时的品牌公司FutureBrand也曾为联想设计了lenovo这个新英文名。为什么您会选择这个级别的专业公司来为中国奥委会服务呢?在合作过程中,您有没有觉得很挑战的时候?

答:我开始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定位,我是用我们最终要的结果倒逼选择能满足要求的品牌设计公司的。

我之前是做电影工作的,比较擅长形象思维,中国奥委会这个商用徽记有了文字描述后,我也会产生出好多画面的想法,往往会用自己的想法、目标来衡量他们的方案,开始可能会有些较劲,慢慢的在探讨中间会找到共同点了,双方都不断在修订,比如后来定下的中国奥委会商用徽记是曾经被否定过,又捡回来的,而“彼此激励,共同成长”这个口号又为这个徽记注入了灵魂。图片

(中国奥委会2008年5月发布的新商用徽记)图片

(中国奥委会发布的赞助商鸣谢广告)

另外我们合作中还有对全国运动会的品牌定位,我从体育圈内看它就不仅知道它的问题,也会知道它担负的重要功能,这种认知与外部品牌公司的认知差异就会比较大。

Q

6.国际体育营销公司八方环球为中国奥委会管理了整个市场开发规划项目,并建议了全套赞助合作策略、赞助开发工具。但是当时,他们建议了一个看来高的离谱的赞助门槛价格,您和您的团队当时的想法如何?最终为什么会接受他们的建议呢?

答:当时你们提出是合作伙伴级别四年8000万元的门槛价格,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挑战的,因为我们原来2001-2004周期的全部类别加起来最多也就一个亿出头。一个类别8000万这样的门槛,对我们来说不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百分之几十的增长,而是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的增长。所以对这个团队来讲不是解决技术问题,而是要增强自信,如孙子所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当时我还想过是所有合作级别统一门槛,还是分产品类别用不同的门槛,因为不同类别之间确实差距很大,比如乳制品那时候已经有意向了,但是8000万可能会把它吓回去。但是,不同类别用不同门槛价格可能会搞乱市场,让人怀疑它应有的透明度,后期的解释、沟通成本也更高,最后还是下这个决心,接受了8000万的门槛价格。

Q

7.在2008年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计划正式推向市场时,您收到了什么样的反馈?第一个与您联系的赞助企业是哪家呢?

答:第一个就是运动服装类企业,因为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刚性需求,而且运动鞋服企业也熟悉体育营销的平台。这个类别报名的企业很多,不仅有国内企业,而且国际两大驰名企业也积极加入。因此,为了保障公平竞争,我们决定通过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招标整个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酵、宣传的过程,为其它类别也进行预热。

当我们正在全面铺开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原来投标企业的承诺在变化的金融形势下有没有改变,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因此,我们再给参加投标的运动服装类企业发送了征询函,确认原来承诺是否变更,各企业的回复都是不变。之后我们就继续严格按照程序开始招标工作。后来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我还与已经是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的安踏公司总裁丁世忠做了一期访谈节目,讲述这个历程。

在运动鞋服类别开标之后,总局领导就开始担心,有的问你们这么搞会不会把企业给搞垮了?我说企业老总思考肯定比我们要更加缜密,他会和整个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问题的。当时对选择安踏也有不同声音,会上有领导就直接提出,一是我们不缺钱,有财政资金供养。二是阿迪、耐克运动队都穿过了,现在穿三线品牌,运动员能接受吗?

我说阿迪、耐克确实大家都穿过,而且是运动员喜欢的品牌。问题是中国品牌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李宁是就是携手中国体育发展起来的。另外我们既然向社会公开招标了,专家也是在对多项招标指标综合分析基础上确定中标企业的,也不是单一按赞助金额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公开招标的结果。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的选择是对的,正确的,对合作双方都是双赢的选择。正因为当时安踏的品牌基础有限,因此他们非常珍惜和中国奥委会合作的机会,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的奥林匹克体育营销平台。在和安踏合作中,我们也非常重视维护安踏的权益,同时,也为支持安踏(也包括所有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企业)开展奥林匹克体育营销创造更多宣传推广平台,做好对合作伙伴企业的回报和服务。


实践证明,安踏品牌后来的快速成长,和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也非常自豪的说: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成就了中国体育品牌的成长,也在国际奥林匹克体育营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图片

(来源:新浪体育)

现在回想刚开始和安踏合作时,大家都极不习惯于穿安踏的鞋服,因此,有一个阶段代表团里个别运动员教练员,违规穿竞争性品牌鞋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代表团着装规定,代表团还召开专题会议强调保护赞助企业权益问题。同时安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安踏的做法引起了个别运动员教练员甚至包括总局个别领导的不满,而安踏觉得我花了巨额资金,你们还不保护我,也觉得特别委屈。

这都是在磨合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后来安踏调整了策略,把工作重心放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为代表团做好服务上来。慢慢的代表团也感觉到安踏产品的不断提升,安踏的服务也能够为代表团做好相关的保障,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把安踏视为代表团的组成部分,注意维护安踏的相关权益。

我们总结和反思原来市场开发做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重视维护合作伙伴的权益。因此,在这两个奧运周期里,我们坚持把维护赞助企业的权益贯穿市场开发工作始终。

比如,伦敦奥运会前夕,国内多家汽车品牌包括数个知名国际汽车品牌企业在内,利用奥运会违规开展体育营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次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在新闻媒体郑重发表“声明”,同时把中国奥委会的“声明”抄送各汽车品牌总部。图片

宝马与中国奥委会签约成为两个奥运周期的合作伙伴

(来源:南方网)

“声明”一方面指出违规企业的错误作法,另一方面也普及排他性奧林匹克体育营销知识。这一措施有效的制止了各企业违规营销的做法,精准的保护了合作伙伴企业的权益,确保了合作企业在奥林匹克体育营销中“排他性”“唯一性”的地位和殊荣。

Q

8.什么时间、什么事件让您真正觉得在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规划上投入的两年时间、耗费的“巨额”专业费是物有所值的呢? 

答: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团队的知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能力,在不断量变中得到质的提升。这在后来沟通交流中,我觉得他们已经不是以前的彭晓、以前的小何,以前的那个团队了,他们对工作的认知已经有了质的变化,那时候我已经觉得值了。

当第一个运动服装的招标发出去以后,得到那么多企业的响应,虽然当时还不知道能得到多少赞助款,我已经觉得太值得了。后来不断有赞助企业加盟,就更加觉得值得。说明我们前期的投入不仅值得,而且卓有成效。

Q

9.您觉得新的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能够成功获得近30亿收益的关键是哪些呢?

答:首先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做的系统,做的扎实,不仅拿出一个方案,更重要的是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我们不仅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而且把新的理念贯彻到市场开发工作的始终,知行合一,真正从工作上克服了短期行为

三是坚持做好对赞助企业的回报和服务,努力为企业打造更多的奥林匹克体育营销平台。

四是坚决维护好合作伙伴的各项权益,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

Q

10.在市场开发计划推出后,在品牌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您觉得顺利吗?

答:总体上讲那些年我们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

首先是体制的制约,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在这个体系中从领导到机关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人定位自己是中国奥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始终定位和认同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干部,是国家公务员。只有在特定场合下才会介绍中国奥委会的职务,这只是一个招牌。

这导致我们刚开始工作难度特别大,如果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组织相关活动,总局相关司局都会提出各种问题和意见,经常使我们寸步难行。

例如在新的中国奥委会商用徽记出台之前,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咨询了国务院的法制办、人大的法工委征寻该徽记是否有违反《国旗法》的风险,在得到明确答复后我们才报国家体育总局。但是,总局相关方面还没听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否定了我们的报告。有的提出中国奥委会就不应该有商务活动、没必要设计商用徽记,有的提出这个标志使用红黄元素严重违反《国旗法》,直到我们出具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意见后,中国奥委会新的商用徽记才得以通过。

后来我们利用在奥运会、亚运会期间打造”中国之家”以展示中国体育文化,宣传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同时也是中国奥委会在境外开展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们觉得很好一件事,但阻力重重,遇到的反馈也是金牌压力已经大了,你们还折腾做中国之家,提出各种政治风险、不让运动员参加等等。面对困难和阻力,我们没有放弃,坚持初衷,始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公益平台,肯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图片

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设立在索契冬奥会的“中国之家”

(来源:国家体育总局官网)

后来一直坚持下来,到伦敦就办的非常好了,后来包括有其他国家总统都来做客“中国之家”。现在大家都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体育外交平台。

再例如“奥运冠军服务大行动”,这是奥运冠军融入广大青少年之中,拉近中国奥委会与大众距离的一个很好的公益平台。我们认为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永不认输的品质,是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具有的、值得向青少年宣传和弘扬的,在所有行业,包括科研机构、航天工业等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好的业绩,都是以同样顽强拼搏的精神分不开的。但是在我们组织活动刚开始推进的过程中,邀请优秀运动员出席相关活动,往往都是以影响训练遭拒绝。可是组织这些活动既是中国奥委会回报赞助企业的宣传推广平台,也是中国奥委会的义务。图片

(来源:中国奥委会官网)

刚开始几年的工作,我们每一步推进都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定位和工作理念的冲突。后来各项工作不断得到突破,中国奥委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也使大家感受到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我们的工作也就逐步获得各个部门的支持。

Q

11.后期在做赞助销售、谈判的时候,都是您的团队自己来去做这些工作,这其中有没有您印象特别深刻的销售过程?

答:比如中粮,最早是中粮旗下家佳康肉制品想提升品牌影响力,来和我们的团队谈成了供应商级别800万元的赞助合同。图片

(来源:中国奥委会官网)

中粮宁董事长出席了签约仪式,其中有个环节是央视主持人张斌与奥运冠军叶诗文有个互动,聊到运动员的食品安全时,我感觉到对宁董事长触动很大。运动员的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中国的荣誉,对中粮乃至全国食品行业都是巨大挑战。我也抓住机会给宁董事长介绍了奥林匹克体育营销的特点以及排他性、唯一性的市场地位,也建议中粮集团能与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展开全面合作。

宁董事长非常认同这个平台,也愿意接受运动员食品安全标准对中粮全系列产品的挑战,这对中粮集团来讲,是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全员忧患意识,确保中粮集团全系列食品安全多了一个抓手。同时也把中粮推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奥林匹克体育营销平台,享有全行业唯一性、排他性的宣传和推广权益。

经过多轮沟通,宁董事长和中粮集团同意把我们原来和中粮家佳康单一产品(800万)的合作上升为中国奥委会与中粮集团全面合作,签署了总价一亿六千万元、涵盖两个奥运周期的全面战略合作。

实践证明,我们和中粮集团的全面合作,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双赢合作。多年来中粮提供的全系列产品确保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国家队运动员的食品安全。中粮全系列食品也受到广大消费者赞誉,全面提高了中粮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我相信这次合作在中粮集团发展史上也会写下重重的一笔。图片

(来源:搜狐)

和中粮集团的全面合作也给我们很多启示,销售不仅仅要宣传推广好自己的品牌,而且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了解企业对选择宣传推广平台的具体诉求。要知已,更要知彼。这样做也利于我们在做好对合作企业服务和回报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打造更多奥林匹克体育营销的平台。

Q

12.您有没有曾经遇到让您决定起来比较艰难的赞助类别?

答:那就是乳制品。前些年我们国家的乳制品行业发展相对脆弱,那时候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就对这个行业打击特别大。所以当时选择乳制品,就要随时面对潜在的风险。而乳制品虽然是国家队运动员刚性需求,但是实物赞助部分管理难度也远远大于其他品类,特别是夏天,对库存管理、物流的要求很高。

伊利当时急需一个平台提振公众对伊利品牌的信心,很有积极性,但是这在当时对中国奥委会来说的确有很大的压力,我确实非常纠结。试想如果我们在和乳制品企业的合作中,再发生类似三聚氰胺的事件,将不可避免的对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国奥委会的官方形象构成威胁。

后来经过反复审慎评估,我们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中国企业。和伊利十年合作下来,总体来讲伊利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非常珍惜奥林匹克这个平台,伊利也用自己的产品向社会证明了伊利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十年来,伊利也用中国体育代表团对高品质乳制品的标准,要求、管理、考量它的企业。这是“彼此激励,共同成长”的一个很好案例。
图片

(来源:搜狐)

Q

13.您对新的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实施的哪些部分还希望能继续改进呢?

答:一是希望加快推进中国奥委会实体化改革。以前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工作每向前推进一步,都会遇到体制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体育单项协会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快实体化社会化改革。相信明天中国奥委会也会开启社会化改革。

二是希望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收益在使用中能更多的投入社会公益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使大众真正感受到中国奥委会在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不断提高其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是一定要把保护赞助企业的权益,做好对合作企业的服务与回报贯穿市场开发的始终。只有这么做市场开发才有生命力。

Q

14.当时的八方环球亚洲区董事总经理 Ivan Brixi 回忆他在中国的十年生涯时,多次说过您和您的团队是他见过最具远见与魄力、最优秀的一组团队之一。您觉得是什么让您的团队获得这样一位在国际体育市场浸淫数十年的美国专家的赞誉的呢? 

答:我觉得当时的装备中心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人和这一条非常重要,遇到装备中心这个非常好的团队,每一个人都会有他自身不同的特点和长处,这个团队不仅执行力很强,而且工作中会有许多闪光点,很有创造性。经常也会给我一些灵感,促进我在好多方面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就像后来中国奥委会的理念一样,“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这个团队后来对装备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影响也很大,以前的装备中心,总局系统很多人对它的定位就是管理装备物资的仓库。后来的装备中心,工作范畴工作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总局党组看到这些变化,也认为“器材装备中心”的名称已经不能反映其工作内涵,建议为其更名为体育产业中心,以利于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Q

15.您可以举个例子介绍下这个团队后期对装备中心其他工作产生的影响吗?

答:比如装备中心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举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大家千万不要简单的从字面理解就是举办一个展会,其实这项工作的内涵十分丰富,体博会是承载诸多社会责任的商务平台、公益平台。

一是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看,当时体育用品年产值占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的80%,体育用品业举足轻重。

二是体博会是国家体育总局联系服务中国体育用品业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是体博会是展示中国作为全球体育用品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平台。

四是体博会是推进、引领、规范体育用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五是体博会是推动中国体育用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体育用品业科技创新的风向标。

正因为我们认识到体博会的责任和地位,因此我到装备中心工作后,首先停止了体博会长期以来在全国巡展的模式,并改变了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主持招展并具体承办展会的做法。

而当时体博会的举办模式,则是我1993年在陕西省体委工作时创建的。当时国家体委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体育系统内部的订货会改为面向市场的体育用品展会,首届就是陕西省体委申办的。当时招展和展会的运行全部由陕西省体委承担。这个模式后被所有承办体博会的省市体委所效仿。

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体博会的举办模式还是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展会的专业化、国际化无法体现出来,因此,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开始着手打造专业团队,把体博会作为带动中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龙头去谋划,把专业化,国际化作为做大做强体博会品牌的核心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图片

(来源:搜狐)

在这项工作上我们就借鉴了市场开发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也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和我们一起对体博会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设计了能体现体博会品牌内涵的Logo。

有了这样的认识,树立了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服务的工作理念,后来体博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其他工作突破性取得各项优异成绩,都是在我们的考量之中。

按我当时的想法,还要在我们已有的12万平方米的综合性体博会的基础上,再办若干个单项运动用品精品展,通过展会推动某一单项运动用品的发展,比如我们当时就创办了冬季运动用品展,以此想推动我国刚刚兴起的滑雪运动,以及我国发展相对薄弱的冬季运动体育用品的发展。另外还创办了马拉松用品展。

遗憾的是这两个展会后来都停办了,看来我们的工作理念也没有完全贯彻下去。否则这两个展会如果坚持到今天,其人气、规模、影响力将多么壮观。

Q

16.现在体育产业中有很多跨界、跨行进入的人才,您是1992年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的岗位来到当时的陕西省体委的。当时是为什么会从文化艺术领域转入体育领域呢?您对这样大转行的感受如何?

答:当时我不是具体做艺术创作的专业干部,隶属于陕西省委管理,那时候就是一张纸就把我调到了陕西省体委担任副主任。至于为什么把我从文化艺术领域调整到体育系统,我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是组织部门认为文体不分家,认为我能做好电影,就能搞好体育。

文体不分家,这是从文化和体育的社会属性讲的,群众体育和群众文化更为接近,比如跳广场舞,既是文艺也是体育。但是,专业文艺和职业体育两者遵循的是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管理经验,做法虽然可以借鉴,却绝不可照搬到发展体育工作上。

现在跨界很时髦,不过,既便你是电影明星,跨界去唱歌,你也要遵循声乐演员成才的规律。更何况从文艺到体育,既便是从事管理工作,也要遵循体育发展的规律,尊重体育成才的规律。

而在文化艺术领域长期的工作阅历,也让我更容易跳出来,从全局的角度观察、思考体育的发展规律。

Q

17.您觉得是否有一以贯之的思路造就了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多项成就?

答:我从事过电影工作20年,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开始做电影技术,后来做管理;做体育工作也是20年,前12年是公务员,在陕西省体委、体育局做省级体育行政工作,后8年就来总局装备中心了;离开装备中心后的5年是任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虽然时间较短,但很有意义。图片

(图:2015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姚明与马继龙在讨论现场交流  来源:中新网)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确实养成了一些习惯,或者叫做事的原则或信条。

比如做一项工作,首先会把这项工作放在全局中去考量,会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起来去定位,可能是古人所说的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我的影响吧。

比如在中国奥委会的市场开发中,首先抓的不是销售,而是中国奥委会的品牌建设,这就是立足长远、从全局出发来思考的,以避免短期行为等弊端

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也是古人说的“预则立,不预则废”。

比如90年代我刚到陕西省体委工作时,不仅竞技体育落后,场馆设施更是破烂简陋。我想改变这种局面,就找人来一起进行头脑风暴。陕西省当时经济情况也不好,所以我就提出以开发谋发展。

我们的航空运动学校有一些做航模的能工巧匠,我就让他们做了一个十多平米的建筑大沙盘,形象地表现通过开发提升体育场馆的设想。我请省长来看,想寻求省上的支持。省长听了汇报,尤其是看了沙盘,也很兴奋,当即表示支持我们的想法、并由省政府主导统一开发。后来陕西省级体育设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由这个沙盘开始的。

当时也是先做好自已的功课,把体育工作放在陕西工作的全局中去考量,就会理解省政府也想通过体育的发展包括举办大型赛事,推动市政交通及城市环境的改善,吸引外来投资发展经济。

无论我们当年在电影工作上,还是后来搞体育工作,能取得一点成绩,从根本上讲,还是我国改革开放给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改革创新干事业的环境和条件。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做电影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艺术的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的春天。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制定了具有“西部”特色的题材规划,给一批优秀的年轻电影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了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其影响至今鼎铛有耳。

Q

18.在您作为政协委员接受采访时,您说过:“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为大众提供更加便利、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体育服务,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包括体育各项目的服务。”您希望在中国的体育产业看到哪些变化?图片

(2017年政协会议小组讨论发言  来源:中央电视台)

答:首先希望看到体育产业的结构发生改变

大家都知道,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体育服务业。而我们现在的体育产业是由体育用品制造业所支撑的。所以要发展体育产业,就要改变和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大力发展以竞赛表演和休闲健身为代表的体育服务业。

二是希望看到加快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体育协会社会化进程

希望单项运动协会把手中的资源更多的投入市场,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潜心培育精心打造更多品牌赛事,以赛事为龙头,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希望看到更多金融资本进入体育产业

大家知道体育产业是投资大、周期长且利润率不是很高的产业,尤其是品牌赛事,需要长期不断的投入和市场培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金融资本的进入,来促进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促进培育出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