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访 ▎重庆乐视体育总经理陈欣:转行体育绝对没有错

0
1303

作者:崔英善

本期人物:陈欣

认识陈欣是在2015年的8月,她在2010年创立的重庆腾搏体育那时刚刚确定将成为乐视体育的分公司,她们的团队也刚刚开始筹划自办路跑赛事。

那次为陈欣的团队做了两天的路跑赛事管理培训,我发现她带领的团队相当踏实、勤奋、又有灵气。两个月后,她们就推出了第一届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

而无论媒体上乐视体育的节奏是高歌猛进还是狠狠跌落,陈欣率领的重庆乐视体育在西南一方却总是踏实耕耘,保持着稳健上扬的节奏,足球、路跑、青少年培训、场馆运营等领域的布局步步深入,从团队能力提升、资源拓展到营收与利润的增长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2018年的1月5日,再赴重庆和陈欣的团队中高层交流,看到她领导的团队绝不仅仅是人数上壮大很多,而且在对体育产业规律的认识水平、实际操作和运营水平上都已经大大提升。那一次,也终于有机会和陈欣好好聊了聊她进入体育行业一路走来的历程与感悟。”

下面是对陈欣的访谈

 

为什么会进入体育行业呢?

我的父亲非常喜欢篮球,从小就把我送到了少年体校。从五六岁到高中,一直在业余体校训练和比赛,从篮球中我领略到了运动的快乐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让我受益匪浅,也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后来的读书和工作中,虽然很少有机会打篮球,但是平时也一直坚持游泳、跑步等等。

在进入体育行业之前,我在中国移动担任了5年宣传推广和全球通的品牌经理,工作包括负责包括全球通的套餐、产品的设计、价格、推广、用户发展、收入完成等工作。在通讯领域,面对的是人的刚需,但是感觉会冷冰冰的,我一直希望能够做一些富有人文气息、有温度的工作。那么文化和体育就各有特点,是富有性格的,于是就在2010年底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了重庆腾搏体育。

最初做腾搏体育的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要做什么,注册资金五十万,装修完办公室之后,发现就剩了十几万,很努力的赶快去找业务,先保证公司能够活下来,所以也做了大量跟体育没有关系的业务,比如说像颁奖活动、答谢会、旅游的广告代理等等。2013年以后体育产业发展起来,就慢慢好了。

现在说来很巧,我们第一次和体育结缘的项目是2010年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当时重马刚刚升级为全国赛事,我们就深度参与。那时马拉松赛还不火,连参赛选手都需要多方邀请,大家其实都不太知道应该怎么做,我们团队也发挥了媒体背景优势(我们另一个大股东是重庆晨报)和我自己多年的品牌运营经验,帮重马做了宣传推广、媒体服务、公关活动、设计等工作,到现在重马的LOGO都还是沿用当年我们提供的设计。

后来我们又连续两年为重庆万盛区引入了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和冠军赛,为重庆长寿湖执行铁三比赛,也开始了和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的合作。开始慢慢去聚焦到体育,然后慢慢聚焦到特定的体育项目,再慢慢聚焦到其中的一些专业领域。

 

在重庆乐视体育的发展中,有哪些关键的节点呢?

2015年8月25日是重庆乐视挂牌成立,当时在乐视体育发展最好的时候和他们有了接触,他们也需要寻找区域性的经营机构,双方一个多月就完成谈判,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5年的10月25日是我们创办了第一届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这是一个公司自有IP、结合了重庆本身以美女闻名的特点开发的比赛。

2015年年底开始,和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逐步达成了从品牌推广、自媒体运营、票务代理到商务拓展的全面战略合作。

2016年的11月4日,我们创办了第一届长江三峡国际越野赛。这场比赛从2014年腾搏体育的时候就一直在聊,因为用的赛道其实是徒步三峡中最好的徒步路线,在我们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了两到三年的酝酿之后,终于落地。当然也花了大量精力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包括线路上的支持以及提供公共服务。

2016年6月我们办了第一场业余网球比赛,叫最强战队。我认为这个比赛很关键的原因却是因为它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不再继续举办这个项目。事实上它的营收、收视率都不低,选手的好评度也不错,至今也有不少人来问我们,为什么不再办这个比赛?第一是这个运动项目中业余比赛的市场化程度不够,第二是在体育领域每一个运动项目事实上都需要专业度,所以后来在原有的业务中,我们决定聚焦跑步,聚焦足球,而不再去分散精力。把这个赛事停掉是因为在反思我们的业务结构,要聚焦在核心业务当中。

2016年我们开始推出新的部门,之前落实的所有业务是基于以前腾搏体育积累的业务类型,只不过进行了创新和迭代。在2016年我们开始推出新的产业化部门,用了2017年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去探索,包括探索体育场馆、体育小镇、青少年培训等等业务,也是未来希望能够去孵化的产品。

(图:重庆乐视体育推出 “青少年运动卡”发布会)

 

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业务布局呢?

从赛事来看,业余的大球类赛事是很难成为顶级IP赛事的,顶级的都在职业赛事当中。而路跑就不一样,它往上没有顶级赛事抢占资源,往下它是基于全民的,是参与度最高的,最有可能在其中诞生自有IP赛事的。

青少年培训,既是属于客单价最高的,是一个不需要被教育的市场,也是一个离现金流最近的市场,同时还是一个可以做出体育人公益心的产业,我们按照自有产品在往前推进。

职业足球领域,目前来讲我们主要是在服务当代力帆俱乐部,也为我们去思考怎样使用互联网的手段去为球迷去服务。它的球迷运营经验、团队积累的服务手段和技术能力都是用户运营非常重要的经验。

 

如何看待在路跑赛事部分的发展方向?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路跑赛事的生命力差,抵抗风险的能力低?第一它太需要当地的公共服务、公共资源来支持,在目前国内的现状下不一定能得到持续的支持。第二是很多人把IP理解得太简单了。并不是有赛事的形状就可以成为IP,关键在于是否有赛事的品牌价值,是否有精神上高度契合的忠实粉丝,是否有日常生活中和粉丝间高频交流的产品和活动等等,这些要经过时间的锤炼,要看这些粉丝是否以参与你的赛事为荣耀,365天是否都愿意与你互动,是否愿意买你的东西,是否愿意参与你的活动等等,而不仅仅是靠粉丝的数量。

首先对于路跑赛事的品牌来说,赛事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调性和品牌诉求,比如说像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就是用Shero 的概念, she加上hero就是女子英雄。另外我们用天鹅来去表现它的美丽形体,结合了内心诉求与美的象征。而在三峡越野挑战赛中我们就采用了“野不凡”这样的主题。

其次在跑步赛事运营中,实际上既有赛事的组织管理,还有用户的运营。我们需要遵循体育的规律,首先把比赛办好,然后再营造以比赛为核心逻辑的商业体系,对IP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全系列服务和产品。

以我们自有的IP重庆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为例,我们希望从比赛的流程、细节入手,把这个比赛做成全国最美的比赛,不仅仅是颜值最高,还有内心最美的比赛。那么我们以每年10月份的比赛为核心,全年还会不断推出更多精细的服务,带动女子训练、女子健康、户外生活等的服务,为赛事体系打造更为多样的商业体系,让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赛成为女性朋友追求健康的朋友和帮手。

我们曾经讨论过重庆女子马拉松要不要在全国复制,做两到三站,后来发现目前完全不需要,也不完全具备条件,我们会在重庆先把这个IP的打法搞通,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

 

如果现在的你可以告诉当年刚入行的那个你一句话,你希望告诉她什么呢?

这个选择绝对没有错。

 

当年的你还是会有点担心吗?

会。肯定会有,从通信企业到体育产业的时候其实落差特别大。

一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因为当年是通信企业,特别是通信运营商高速发展的年代,同事、供应商、合作伙伴,全是世界顶级的或全国全市最优秀的这么一帮人,规范都是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制定的,所有广告供应商都是4A级的,都是业界精英,这和当时的体育产业真的差距很大。

二是你会发现在体育产业怎么挣不到钱啊?体育并不是刚需,没有固定的市场需求。体育在我们国家原来是事业不是产业,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曾经有过犹豫,但是今天再来看,其实这种选择和坚持没有错,因为这正是我们开创新世界的机会。

只是对于做体育产业的人来讲,特别需要学习和思考,因为这个产业没有特别好的模式让你去借鉴,也没有特别大的市场机会让大家都能够分一杯羹。体育从业者,不缺对体育的热爱、对体育的学习,也不缺对赛事的规范要求理解等等,但更需要很多跨界思考和学习,特别是在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上的学习和思考。

 

从你当初进入这个行业,你觉得这个行业发生了哪些改变?

除了大时代的变化中新的技术、新的趋势等带来的影响,我觉得这个行业独有的应该是三个变化。

一是从业者的变化,我觉得原来做体育主要有两类人:跟体育有渊源的、热爱的,或者曾经的运动员,而现在有一类非体育的人进入,这是非常大的变化。随之就产生了在商业逻辑、商业模式上让原来的领域可能产生变化的一些机会点。

二是受众的变化,以前是体育事业,看球、打球、跑步等什么都免费,为体育付费还是蛮难的,甚至70后、80后的很多人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而这七八年群众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今天我们才有机会,作为服务商为大众提供需要付费的服务。

三是因为有了受众基础的变化,带来赞助企业的变化。原来的赞助商一般是跟体育深厚关系或者直接业务合作的这些客户,或者是在世界范围运用体育赞助的客户。现在越来越多跟体育没有直接关系的商家愿意参与进来了,这些企业对产业是非常大的带动。

 

如果再回到七年前,你还有机会再去调整,你会调整当年的一些打法吗?

这个很难讲,最让我遗憾的一个事情是当年重庆马拉松问过我们要不要承包所有运营权,但是那时候几百万的价格对于我们来讲是天价。但要不要调整那会儿的打法,我觉得很难说,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即使能预测到今天马拉松市场会这么火,也不一定有需要的经济条件、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

今天我更高兴的是我们的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跟重庆马拉松是姐妹赛事,大家认为在南滨路上,上半年有重马,下半年有女马,这让我们觉得特别骄傲。

 

你印象最深的赛事是哪一场?

纽约马拉松让我印象蛮深的,包括这个城市对比赛要消耗那么多公众资源的理解、团队那么专业地去筹备每个环节、参与者对于这个运动的那种骄傲、以及在这个城市里不同运动项目的融合程度。

2017年我们也尝试把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和城市里的其它活动去做跨界融合的时候,没有预期的效果那么好,就会发现赛事的土壤还是不够丰厚,所以以纽约马拉松带给我很多触动。

说到我们自己的比赛,每一次看到自己的比赛一年比一年好,在当下都觉得是最感动的,但下一场的时候,又会觉得很感动。我有点不好意思的就是每次在现场都会忍不住感动的情绪,可能一是热爱体育本身,二是热爱这个团队和现在做的这些事。看别人的比赛很多是触动,看自己的比赛更多的是感动。

 

一场成功的赛事背后,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还是团队。赛事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要,没钱一定干不好,有钱却不一定干得好,而没有好的团队再有钱你也干不好,有好的团队是所有事情的基础。

 

你觉得好的赛事团队要达到什么标准?

我个人认为,第一是做过的所有东西能够沉淀下来,做得好的能传承,踩过的坑能填平,也就是说能够形成一个赛事操作的基础规范和流程手册,这起码能让你做的比赛能达到及格线。

第二是赛事策划能力。赛事策划需要的积累、思考和学习能力要求很高。比如说比赛为什么要放在早上,为什么要做这条赛道,会涉及到很多技术性的环节,所有东西的发源点在策划上。执行端的技术保障是让赛事至少能够做到六十分,未来能否和别人不一样、更加优秀则取决于策划能力。

第三是赛事各个环节的协调能力,赛事的协调工作和难度很大,要互相理解、支持,这一切都靠团队去实现。

团队里第一重要的是赛事总监,对一个赛事总监来讲,一是业务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得让大家心服口服的跟着你干。

 

你会如何促进团队不断学习,提高水平?

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运营或者承办过的赛事的复盘,这样的感受最直接,团队的触动最大。

其次是一些常规手段,比如公司会买专业书籍给大家、公司会购买网课,会要求看哪些书、听哪些课;

再者安排专业或者管理类的培训;还有,每周有学习时间,大概一个小时,是业务层面的交流和探讨。

此外,年底我们会有大的项目分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学习,而更多的是在项目的过程里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和总结。

 

你对团队的个人会有什么样共通的要求?

相同的价值观。

首先,人品正直,我特别不能容忍顾己私利,损害公司、团队利益的人,然后是负面情绪特别重的人,这样的人对团队的伤害非常大。我希望每个人积极主动,遇到困难主动去解决。

我们公司共有的特质应该说是比较实干,因为处在赛事打造的初级阶段,赛事的执行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团队必须实干才行。

对项目的领导者来说,商业感觉就非常重要,还要能带着团队越来越好。

 

你最典型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在办公室典型的一天里,聊天要占到70到80%的时间,在我看来聊天非常重要,去和合作伙伴、客户聊,和行业外的人聊,更重要的是跟团队聊。和团队聊、探讨非常关键,因为不管我接受他们也好,他们接受我也好,大家需要统一思想。其实你开会也是聊,只是目标、方法不太一样。

我会把工作里比较整块的时间用作开会或一对一的沟通。可以独立完成的案头工作、学习和思考放在回家时间或者是碎片时间。

 

比赛的时候你一般都做些什么?

赛前和赛时我的重要功能是陪伴,按照团队的要求去陪伴不同的人,嘉宾、领导、赞助商,到最后陪着团队和选手。

那时候就千万别瞎发号施令了,因为我们的赛事总监已经按照自己的规则去安排了很多工作,以前我还会在业务上有很多干预,后来发现这不太好,赛事总监有他自己的权威,自己的思路和安排。

这个时候如果真有问题,你说什么都来不及,只会给团队压力。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以检查官的身份出现,而应该是帮手,心理上的帮手以及分配给你的阶段任务的帮手。如果要对工作具体内容提出要求,你需要在几个月、一个月、半个月、一周之前分别去检查不同的进度,而不是比赛当天。

(图:陈欣在终点为选手送去生日祝福)

 

在从业生涯中,你最骄傲的是什么呢?

我其实一直挺骄傲的,比如说赛事的发布会、在跑道上等着别人回来,这种场景中都挺为自己的团队和这些事骄傲。

今年我们在三峡越野赛的终点,夜里回来的选手从山上出来,我们就开始用手机电筒给他们打光,给他们唱歌,鼓励他们,还有放礼花;在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跑者你都认识,很多去年的故事你都能讲;还有我们给重庆力帆做俱乐部服务的这些年,看到力帆去拿到那么多奖;我都会觉得很骄傲。

能够跟重庆马拉松作为联盟赛事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得到包括我们的合作伙伴重庆国际时装周的主席对我们的支持和高度评价等等都会觉得很骄傲。

虽然每一次我都不是赛事总监,但是会觉得特别荣耀,特别骄傲,因为你给别人、给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感动,非常多的好处。

 

对现在的生活,你觉得最满意的是什么?

至少大部分人对我比较认可,生活上知道家人一定会站在你这边,工作上做任何判断、做任何选择,总是能有几个人去支持你,团队里不说全部也至少一定有一部分站在你这边。

我对自己非常满意的一点进步就是意识到团队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需要空间和时间,在这个方面我做的比以前好很多,希望能够带着他们变得越来越好。

 

现在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最想改变的是公司的评价体系,从评价维度、评价反馈时效到评价手段。我们还一直没有把企业价值观提炼出来,而公司的评价体系就是价值观和文化观的最终极反映。

 

你在这个行业的很多选择中,有没有什么人对你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

促使我进入这个领域的两个人,一个是《重庆晨报》前总编辑张永才,另一位是品度文化的总经理陈霞。我当时虽然喜欢体育,但没有想过进入体育产业,更没有想过自己要扛大旗来干这件事。而他们一直觉得体育产业值得做,如果不是他们俩,我也下不了决心进入体育产业

(图:张永才给2011第二届搜狐789艺文节的寄语)

还有乐视体育的那批高管们,雷总、强总、邱总、建宏老师、马国力老师、张志勇,都是体育产业里非常优秀的一批人,他们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给我很多对于这个产业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所以我特别感谢乐视体育这两年,因为你通过它有机会和这么优秀的一批人学习体育产业应该怎么做。

 

在你的职业成长中,有没有榜样型的人物?

我父亲对我影响很大,他自己是做管理的,在对我的教育上,更多地希望调动我自己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他也是一个蛮豁达的人,很鼓励我去自立干一些事情,原来还常就工作上的事情请教他,后来他说你别问我,你的事情我搞不清楚。但是他会在方法论上时不时聊两句,他对我的价值观、方式方法有非常重要的引导。

 

你觉得女性特质对你在这个行业里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这个行业,特别是公司管理层,很明显男性会多。女性的优势是在沟通上会更柔和一点。我们也有急的时候,有拍桌子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会比男的少一些吧?

从女性的弱点来说,特别是我,在涉及与政府相关的大的统筹协调上,推动力还是不够的,会有人觉得,你一个女孩子,看起来还这么年轻。

 

你期望十年之后的你是什么样的状态?

希望今天我觉得很难的问题,包括业务上、管理上、资本对接上的挑战,十年以后我比现在处理的更游刃有余。

还有,因为重庆和北上广深的这些主流赛事市场都离得蛮远,更多的人、资源、钱、优秀的项目,都会落在那些市场。但是希望十年之后回看,我们能够做出几个东西得到业界的认可,或者有自己的一个天地。

我离开传统行业的时候,内心的想法是那种体制里的评价体系更多是靠领导的认可,而我希望是市场的检验。现在发现,其实获得领导的正向的评价和判断,比获得市场的接受容易。就像你获得家人朋友的认可,远比你获得客户的认可容易。

 

你希望十年之后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做出让我们大家都觉得很骄傲的产品,而且这些骄傲的产品自己有非常强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比如现在,万一一个大赞助商不跟我们合作,可能比赛就做不下去了,希望将来我们自己有很强的造血的能力。

赞助商的体系更加完善,还有更多的C端收入。这样才有资本、才有基础去把你想做的比赛做好。

然后我还希望团队里的人在这里能够得到事业上的成就感,和物质上的回报。大家走到一起的初衷是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别人结婚的时候买不起房子、生孩子上不起好的学校,这对于一个团队长来讲那特别不称职。

 

你怎么看体育赛事领域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讲,职业体育会成为体育产业里最聚集资本的东西,其高度决定了中国体育产业的高度。职业体育赛事就是当下体育产业的天花板,所以在体育赛事里,我特别希望中国的这几个职业赛事能够真的办的很好,更国际化、管理更细、把标杆做起来。如果CBA的商务开发没做好,中超运营也有难度,其实对行业都有影响,就像乐视体育出的情况,对体育产业的伤害也很大。

 

你最希望看到这个路跑赛事行业有哪些改变?

一是城市大型马拉松组织和运营机构,能实现民营资本混改。城市大型马拉松永远是在这个城市路跑领域的最高水平,但是它的运行体制决定了目前负责组织的人有很多限制,但很多有热情、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和机构却不可能介入。国有体制的资源很多,却由于体制限制不可能发挥最大效用,而民营企业又缺这种资源。

如果城市级的大马能够吸引民营资本,能实现混改,对于这个区域的体育产业影响会非常大,有可能会引申出很多很好的东西。

第二就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里能够建设更多方便市民跑步的场地。大家平时没有机会和条件跑,就不可能来参加你的比赛。

 

你怎么看路跑赛事行业的发展趋势?

路跑赛事会越来越多,甚至于包括很多五公里,除了城市级的马拉松以外,未来的3到5年一定会出现一些大的、优秀的比赛,其特点会越来越明晰,在神上面越来越丰富,而不只是学形。选手会越来越挑剔,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可能也慢慢会有某一类赛事或者某几个品牌赛事的超级用户,我觉得机会点在这里,品牌赛事未来一定会出现。

 

全文完

 

访谈及整理:崔英善

感谢陈欣的倾心分享

点击阅读微信公众号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