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访 ▎薛乾曜:我发现我非常喜欢组织比赛这个行业

0
1241

作者:崔英善

本期人物:薛乾曜(大宝)

有人说他是一枚越野跑界的网红,有人说他是辞去外企高薪自费办赛事的有钱人,有人说他是赛事总监中最文艺的青年,有人说他是中国越野跑赛事的开拓者。

薛乾曜,穹景体育创始人,更以“大宝”闻名于赛事圈,他们出品的赛事以总是能一眼打动你的文案和视觉著称,在他们的宣传里没有急切的诉说,少有追逐热点的喧嚣,多的却是突然之间走进你心深处,静静陪伴着你的那种细腻。

不同的赛事的后面,永远都是不同的人让它展现出了万千丰富的面貌。这样的宣传调性,常常也传递着赛事操盘者的内心。2017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和这样的大宝在上海一起好好聊了两个小时,了解除了文艺青年之外作为赛事创业者的大宝。

大宝之穹景体育里程碑

2013年和朋友一起作为爱好者创办第一届宁海越野挑战赛

2013年10月底因为承办汇添富南京山地马拉松的机缘正式辞职,年底成立穹景体育

2015年创办千岛湖马拉松,从越野赛事正式跨越到路跑赛事领域,第一个用跑步向“自由散漫”致敬的赛事品牌-“湖乱跑”品牌随之问世。

2016年创办宁海越野挑战赛第一届百公里,成为全国性赛事

(图:2017千岛湖马拉松宣传海报)

下面是对大宝的长且深访

你是如何入行的呢?

从2009年到2013年我都是越野跑的忠实爱好者,参加了很多国内外的很多越野赛,在2013年4月我完成了人生第一场百英里-日本环富士山越野跑。赛事总监叫镝木毅,以前也参加过北京TNF100,他在终点拥抱了我,我很受感触,在想是不是可以在国内也办个越野赛出来。

然后我们五六月份到处去玩,探路,小伙伴们来宁海我们做了一个委员会,做成第一届宁海越野挑战赛,才79人参赛,来自全国各地,报名很热门,但做得很简陋,没拱门,终点拉了个布条,很简单的一个比赛,但是应该说是国内最早的越野赛之一,华东地区最早的50公里越野赛事。那是我从一个爱好者转换成一个职业的过程。

那个阶段我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那时候我已经想到怎么去做新闻发布会,怎么去投放媒体,那个时候已经做到极致了,而且人员也最精简,只是说可能在政府关系方面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图:曾经也瘦过的大宝本尊)

是什么让你真正决定入行呢?

我发现我非常喜欢组织比赛这个行业,把很多人组织起来在跑步比赛中得到欢乐,被尊重,得到成就感,能参与进来,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做这个,这是最大的驱动力,那时候可能不会考虑商业盈利,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个行业。

如果你再看到2013年那个时候刚刚开始的自己,你想告诉他什么呢?

那时候没想到过组织赛事这个行业其实是蛮难的,根本没想到这么难,我会告诉他:其实做赛事行业很难,你要考虑清楚,可能经济上压力会特别大,各种困难会越来越多。包括现在很多人跟我讲他想从事这个行业,我会告诉他其实这个行业是非常艰难的。

艰难就是说你不单单是促成大家参与这个比赛,你要考虑很多方方面面,比如说财务上的平衡,因为你财务上不能健康,就没法持续地去发展、传播赛事、提供一个越来越持久进步的一个体验,包括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参与,这是最大的挑战。

然后是怎么在获取当地的很多政府、社团来支持你,怎么塑造你的品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挑战,不是说凭热情就可以做的。

公司做赛事的发展过程中,中间还要评估很多诱惑,怎么去抵制这些诱惑,又怎么去做一些革新,如何达到一个平衡其实是蛮难的。

在这些艰难的过程中,你最骄傲是什么时刻?

我说不上是哪个点最骄傲,我骄傲的还是每个比赛的成功,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受到所有跑者的认可,志愿者的支持,无论是新的赛事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是传统的赛事每年持续进步,这是我觉得做这个行业最骄傲的地方,是持续做这个行业的一个动力,而且是成就感。

因为我们比赛比较多,也四年了,说不上某个特别的时间点,但是每个比赛终点结束的时候你都会有感触,心里就特别想感谢每一个人。

最困难的又是什么时刻?

坦率说是2016年底到2017年年初,这一年的转折期在整个公司现金流方面遇到特别大的困难, 2016年到2017年收入有很大的增加,但是成本也大量增加,很多比赛受到特别大的压力。员工的士气这个时候碰到特别大的挑战,这个时候其实是我们整个公司最困难的时候,现在很幸运已经度过这个阶段。

你觉得是靠什么去度过这么困难的时刻的?

我们很幸运2017年整体赛事的收入结构变的多样化,除了政府的支持,报名费我们增长很多,同时获得很多品牌的支持,大大改善了我们整个收入结构,因为所有的比赛以前很难收到现金赞助,2017年有很多改善。

很多成本控制做的比以前更好,整体收入也有很大的改善,主要是整个收入与支出结构的变化。

哪些人对你职业上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不同的阶段或者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很多人,包括前公司的老板让我学会怎么更好跟别人去沟通,组织团队

很早以前的老板是个瑞士人,喜欢开拓新的业务,很多老员工不愿意去尝试,这个时候他都会交给我,在他的驱动之下所有的新业务我能够组织所有的资源,组织不同的部门团队去实现它,这对我之后的赛事其实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所有的赛事都是新的,你要组织不同的资源把它呈现出来。

在后面创业中也获得了非常多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帮助,而且是发自内心主动来帮助我,比方说在创业过程中的很多赞助商的资源,那这可能跟我自己的个性、以前跑步的经历有关系。

以前你们老说我是跑步网红,就像我现在的比赛行业一样,我们所有的目的是去鼓励和激励参与者,我以前是跑者的时候总想怎么去分享和鼓励别人,导致了我后面遇到很多贵人,包括赞助商、政府的资源,很多人在关键时候帮助了我。

从赛事理念上我碰到很多良师益友,比如说橙光线的石春健老师在很多理念方面给我很大的帮助,在我们如何有一个更好的赛事价值观上对我影响很大。

平时我在开发重要的新赛事时都会去咨询几个这个行业里我比较认可的一些朋友,他们会从很多点上指引我,来帮助我做分析,比如说为什么做杭州的比赛,为什么做玉龙雪山的比赛。

(图:2017千岛湖马拉松)

非赛事的时候,你比较典型的一天一般是怎么度过的?

我晚上睡的早,早上一般五点多起床,会跑十公里,回来洗个澡吃个早餐,到办公室一般也是七点半左右。

然后我会把今天要做的工作本子上写下来,之后先查看邮件,上午的话先处理一些案头的工作,比如说写方案;下午很多时候会找各个同事做一些讨论,下班的话我一般如果没什么应酬可能会回办公室,可能看一些文件,看一些网站做一些分析,一般有时候也会去做些应酬,晚上一般会睡的比较早,十点钟左右就睡觉了。

我特别有规律。我每天会写好做哪些事情,将来做哪些事情,要不断地分析,很搞笑就是说2013年辞职的时候,我总共留下12本本子,一年一本,这蛮神奇的,每天坐在那边工作拜访谁有什么东西,很详细,每天做哪些事情详细地记录下来,现在这几年虽然没那么规律,但是至少还是哪个时候跟谁开个会都会详细地记录。

办赛那一天你的24小时一般都在做什么?

坦白地说我现在比以前轻松了很多,这个肯定跟我们团队成熟了有关系。

比赛的时候对我来讲最关注的是风险,前提是你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那比如说不同比赛我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比如宁海越野赛是长距离越野赛,而且我是主要的项目经理,可能会参与的多一点,不去处理紧急情况下主要还是待在终点迎接选手。像千岛湖马拉松我不是项目经理,而且是个非常成熟的团队,基本上参与的非常少,只是跟政府官员见面沟通一下,比赛基本上不参与,所以说比以前轻松了很多。

比如说每天召集开会,都是项目经理来召集,我在旁边听汇报,然后提问一些关键点,基本上我不会参与太具体的事情,不像以前自己参与,这是很大的变化,但是我有一点没变,一直待在终点迎接每个选手,包括终点的把控我还是会控制。

一般前一天大概十一点钟左右就睡觉了,开完一个会就睡着了,但其他同事我知道可能还在工作,基本上我是十点钟就睡觉了。

如果传统的比赛早上大概是4点钟左右起床,一般赛事经理都会规划好每天几点钟起床做什么工作,我是按照赛事经理的规划来起床,比如说千岛湖马拉松就四点半起床,然后我可能就七点做一些分配给我的工作,把它做好。

比如说你要主持发枪仪式,这个流程你把它控制好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你不要去参与,比如说补给站,赛道上的事情,做你分配给我的工作就行。

像千岛湖马拉松这种情况,我们早上七点钟的比赛下午一点钟就准时结束了,现在都比较成熟了,搭建完马上把它拆掉,搬运的马上把所有东西搬运掉,我还是会去看看终点哪些东西没拆好,然后会跟所有的政府官员通个电话沟通一下这个比赛,基本上能够正常结束。

(图:2018西湖越野跑节宣传海报)

最近的这一周你都在做什么?

第一我们在准备一月初的一个公司年会,2018年的战略会议,我们在做一些计划,做一些面对面跟员工个人的沟通,做一些策划出来。

第二点我们准备明年2018年的一些新赛事。

第三点我可能在考虑组织架构的一些调整,肯定会考虑招募一些新员工等等。

你觉得保障赛事成功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在真正后面执行阶段比如说赛道、起终点,这两点要把控得住,比如说医疗、安保、各方面的交通管制,包括赛道上的一些布置,如果你把控得住了基本上你不用有太大的担心,因为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

在比赛现场那些核心的点能够把控得住就可以了,比如赛事包的发放,那你在前面一段时间就要关注比如说芯片、号码布的问题,确保它不会出错。

我特别注重计划性,觉得永远需要持续改进的也是计划执行,因为很多大型的比赛如果前期计划做的不好、很多规划做的不好,那后面去弥补也来不及了。2018年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运营管理水平,这一点就是涉及到项目管理,怎么做计划,怎么分步骤,怎么让不同的人去做这些事情,怎么做回顾总结,降低风险,这是很大的一个学问。

在这么多场赛事里面你目前来讲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场?

从现在规模和影响来讲两场比赛是最关键的,一场是宁海越野挑战赛:因为它的100公里和50公里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长距离耐力赛之一,另外一场是我们最核心的千岛湖马拉松,完全能够体现我们对赛事的一个理解,比如对美的理解,这是我们最关键的两项比赛。

新赛事之中2017年有两场比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场是在杭州的Run for Beauty,完全尝试新的模式去做的比赛,比如新的赛事传播手段,然后制造话题,从我们创意上讲是在做一个尝试。

另外一场发明的新赛事是跨出华东地区做的玉龙雪山超级越野赛,引发我们去思考在越野赛这个领域能做成什么样子,怎么做产品的品类,目标性是怎么样,我们基本上的框架已经定下来了,触发我们去思考同时带动我们后面的一些变化,以后将来接下去三年应该怎么去发展都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

Run for Beauty也触发我们思考湖乱跑以后怎么去发展,就是加强品牌传播,以及这个比赛不是个比赛,是个品牌活动,那这两场比赛是触发了我们这两个大的思考,接下来可能是三年到五年的一些变化。

我们不是国有的赛事公司,是个相对于比较新兴的民营赛事公司,不可能拥有特大城市的赛事资源,我们肯定需要做一些新东西出来。那么新东西怎么出来,他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去给我们照搬,无论是摇滚马拉松还是什么color run其实不值得我们去照搬学习。但是我们做玉龙雪山也好,做run for beauty也好,都触发了我自己去思考或者我们团队去思考,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使我印象特别深刻。

(图:2017杭州青少年越野赛)

你觉得和政府一直合作比较顺畅的原因在哪里?

第一你要理解他们的需求在哪里,因为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有自己各种各样的需求所在,比如有些人希望被认可等等,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你要清晰地判断他的需求在哪里、怎么获得他对你的帮助。

你在一个比赛中要去观察哪些人是核心人物来做决定的,哪些人可能对你有极大的帮助的,让你获得信息的,肯去帮助你的,哪些可能是负面人物,怎么去消除他对你的负面影响。跟以前我们公司做销售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大宝家的团队有什么样的标准?

我们团队有不同类型的人,有些人可能是从以前别的赛事执行公司过来的,本身经验足够丰富,也能够完全信任他们,而且又磨合了好几年;有些是大学毕业刚刚进来的,也经过实习成为正式员工检验过了,他们都能独当一面。

总体来讲,我们所有的同事有一个共同点- 我们认同这个赛事的价值观和使命,这点是大家能够相互信任的。

平时我们也有很多碰撞,比如说千岛湖马拉松是一个什么样的比赛,消费者是谁,我们呈现什么东西给大家,包括宁海的比赛,我们目标客户群是谁,展现什么一个东西给大家,在几年的磨合之中大家已经慢慢懂了,我觉得需要不断地沟通、磨合让大家相互认同。

达到什么程度你会放心一个员工去做赛事经理?

赛事经理肯定在前面的比赛中已经接受过磨炼了,你会观察他,比如他有没有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就尝试放手让他去做这些事情。有些可以从小赛事做起做赛事经理,同时看看他对项目怎么规划怎么做预算,观察他怎么跟不同的同事沟通,跟外面的供应商沟通,通过这个来观察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去做更大的赛事。这个时候你还是要不断地跟他沟通去帮助他,比如说跟政府沟通、一些核心的供应商沟通。

你的团队愿意和你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点让他们自己在这个公司、在比赛中也得到这种认同感和成就;

第二点让他们觉得他能够在职业生涯里得到进步,这两点是最重要的。

包括各方面对他的鼓励认同,包括他在比赛中得到的认同感,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角色,他肯定会受到跑者的鼓励、志愿者的鼓励认同等等。

用个词来形容你对自己在公司的定位?

因为本身赛事行业是个新人行业,怎么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在公司能够帮助这个公司,而且他自己也提升。我相信我们很多同事在某些领域都比我优秀很多,无法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去管理他们,应该说以合伙人的模式去做。

更多的相当于是一个吸引者和激发者这样的感觉,因为我本身不是在某个领域都特别擅长,我以前可能更多是在销售领域或者说什么领域可能相对还可以,但是赛事公司其他很多领域所有都是新的,我们同事也是新的,都在摸索,但是怎么能够连着大家一起去摸索,让他们一起来摸索出我们的一条管理模式出来,这点我觉得是很重要。

(图:笑不露齿的大宝本尊)

在你整个人生当中你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目前为止整个人生我觉得最值得骄傲的还是创业这几年,创业这四年人生变化特别特别大,就是说你接受压力的能力、你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去思考的能力是我以前远远达不到的,这四年是我非常值得骄傲的而且是变化特别大的四年,而且能够让我的包容心增强很多,让我接受压力的能力就增强很多。

这四年下来之后我觉得有的时候你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跟不同的人群去打交道甚至向他们学习,以前我是喜欢去批评别人,成为网红,现在我就觉得你有时候就是要多去思考,看看为什么别人为什么这么做。总体来讲你还要建立风格,怎么能够让别人愉快地去接受,而且能够帮助你,这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过程。

特别做赛事这个行业,虽然说我们是一个商业公司,但我相信其实是个社会公共产品,千岛湖的比赛你必须让千岛湖政府支持你认可你,让当地的跑者支持你,当地的老百姓能够支持你,其实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妥协沟通,而不是说跟谁有冲击。那其他比赛也是一样的,是个社会产品,而且你要考虑到你这个比赛对别人有什么帮助和贡献,这个时候你才能够让这个比赛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那这是我这几年特别深的一个变化,或者说一个进步。

如果就是小时候的你看现在的你的话,你会觉得满意吗?

坦白说以前从没想过会做这一行,包括父母前面从没想过这一行。小时候梦想也特别多,我可能会偏向于比如说以前比较文艺的想法,比如说开咖啡馆开个什么酒店。

因为我特别喜欢做服务行业,因为我以前就特别想成为餐馆的一个服务员,把这个餐厅搞的干干净净,然后提供一个很完美的食物给大家,创一个好的氛围出来让大家开开心心让大家可以聊聊天之类的,比如说开个酒店也好开个餐馆也好,以前从没想过会做现在这个行业,但我希望也是现在来参加我们的选手也是开开心心得到被尊重,我们也可以跟他们之间很好的沟通互动,其实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只是说我们现在不断在流动,以前的想法是个固定的场所。

为什么你在分析各个问题时都有一套方法论?

是原来的职业生涯带给我的一些管理理念,只是说我现在会更全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包括怎么跟别人去打交道、怎么去思考员工、团队的关系等。

第一我以前的公司本身是八九十年历史的公司,流程功能特别清晰,第二我它是非常重视培训的公司,会教你怎么做项目管理,怎么做演讲,怎么做领导力的培训,会很重视这些。

接下去我觉得包括我们的同事需要学习领导力、以及更好的项目管理。同事需要领导很多志愿者、很多供应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百分之百员工培训,而且希望能够有重复培训,而且是不断提升的培训,接下去我们可能会思考其他类型的一些技能的培训。

管理团队有什么感受?

我以前管过工程师团队也管过销售团队,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创业之后管理的人数虽然少了,但是实际上我觉得现在创业团队的管理比以前难很多。

因为以前的公司有足够的能力招募一些你心目中标准的人才,但是创业公司刚开始可能一个人两个人后面几个人,很多时候你的人才要求是不断地变化的,这时候你的管理模式会急剧变化,很多时候比如两三个人的工作氛围跟十个人的工作氛围要求是不一样的。

赛事期间怎么做到无焦虑地早睡早起的?

有一点就是抓住基本面跟核心点,如果核心点不会出差错,核心的时间点不会有差错,稍微有些灵活的空间,一定要自己发自内心地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就可以了。

有些事情你计划做的再好再严密它也会变的,比如说志愿者什么时候招募好的时间可能推迟没关系,奖牌什么时候要到不能变,比赛就开始了奖牌还没有到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有些核心的点抓住就可以,有些稍微灵活的空间,关键你要很清晰地知道哪些是关键点。

其实我们比赛的时候,做培训的时候,包括我们自己的想法也是一定要做危机处理和预案,实际上是很难的。当然你有足够的经验情况下你会马上判断备选方案是什么,这个时候因为你是经验积累出来的,而不是靠你做计划出来的。

因为很多时候你想要再多、方向再多,没有能力和资源实现。当然你最好有计划性,比如说我们会有些东西都会做好,比如说消息、邮箱、公众号怎么发这些都会准备好,但是很多时候真的出现情况比你想象要复杂,这个时候靠你自己团队对这个资源的掌握能力跟临场的反应能力。

为什么很喜欢创新和探索?

我小的时候一直是比较叛逆的,喜欢玩不同的新的类型,什么搞个望远镜,搞一些什么新的玩意,从小都喜欢做比较自由的探索的东西出来。

但是比赛行业的话,我个人觉得很多时候小小的创新就变成一个大创新,目前的很多事情其实还是很初期,以后将来会有更多很多事情会触动我们去更多地创新,包括我们新的人才能够引进来,我们目前同事自己也会触发一些新的想法出来,我相信将来会更多一些新东西出来,目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现在的整个生活中你最满意的是什么?

最满意我还是时刻充满热情,真正的热情来自于你对每天细致工作的点滴的热情,而不是说你空有一场热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你没法去持久地坚持去做好它。

你的职业中有没有一个榜样?

我人生中商业上的榜样还是乔布斯,他做了大量的创新,而且开拓了一种新的东西,是我觉得我心目中最大的商业偶像。

从马拉松赛事行业来讲,是前一任的纽约路跑协会的主席Mary Wittenberg, 我没入这个行业之前我就在关注她了,她把纽约路跑协会以及纽约马拉松做为一个全球性的品牌去拓展,我觉得是每个赛事行业的人要深刻去理解这一点,就是你一定要把你的赛事作为品牌去推广。

如果有机会和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吃晚餐的话,你会选哪一个人?

我觉得还是邓小平,邓小平是我最崇敬的一个伟人,他是一个特别会思考有战略,知道该怎么去走、怎么去摸索、怎么去用人的人,如果有机会跟他聊聊最好,因为其实做企业也好、治理一个国家也好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过于理想主义必须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你又怎么去结合一些理想主义去实施,其实很多方面是一样的。

希望你十年后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十年后第一我希望还是比较充满热情,而且还是跟现在一样或者比现在更好地能够去思考很多事情,还是充满活力,这是我最想要的。

而不是说我觉得在某个阶段成功了我就不愿意再去做任何变化,任何思考,我觉得人只要还没死掉一定要不断地去思考。

我不是说完全否定自己,而是一定要去思考更多东西出来,接受新的东西进来,而且能够触发别人做一些思考。

希望十年之后穹景是什么样的?

我相信我们还不会是一个很大的公司,但是是非常有创新的、大家比较尊敬的、引导整个行业的一些新东西的公司

2017年有没有特别深刻的感悟?

第一从行业来讲的话,我觉得中国整个跑步在急剧发展,有一个想法我更坚定了,不是我们再去复制大量的比赛,而是明白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比赛,就是你对消费者、我们自己的比赛能够卖给谁想的很清楚。这点我在2017年是感触特别深的,因为比赛越来越多,我们有些比赛可能报名变的更难,有些比赛一抢而空,这个对你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第二点的话从我个人来讲的话,我越来越从以前一个跑者转换成一个真正的从业者,以前想抛头露面那个人转换成一个希望能躲在背后的那个人,这是我很大的一个变化,包括以前说的比较多的亲力亲为、现在我觉得应该让同事去参加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包括以前的话很多人认识我,现在我们做了很多比赛那些人根本不认识我,这是个好事情,因为他们认同我们的比赛,而不是认同我这个人或认识我这个人。

就是说第一整个行业在变,我们要明白我们自己能做什么,提供什么,第二点的话我自己角色的变化有很大的调整,我觉得这两点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你希望未来别人记住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是创办了一些比较特别酷的品牌的一个创始人,比如说宁海的比赛,湖乱跑的比赛,我还是比较自私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很小的一个商业体,我个人露出会越来越小,只是说希望某一个小的场合小的类别大家能够记起我,可能大家也能够认同我,其实不一定是认同我这个人,认同我们的公司,认同我们这个比赛,其实就是认同我们自己。

你会怎么看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

第一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大赛事越来越大,头部赛事比如说马拉松上马北马另外这些比较大的比赛,投入效应会越来越大,那其他二三线的城市越来越地方化,也只能吸引当地的跑者,像第三种湖乱跑这类赛事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确定的客户群。

在越野跑的领域我们是有机会创办头部赛事的,这个我们要在接下去的两年之内抓住这个机会,我们接下去两到三年之内一定要成为整个亚洲地区最有竞争力的最有商业价值的、参与数最大的一个越野跑赛事公司。

你最希望看到的行业有什么样的改变?

我觉得所有的比赛应该是回归比赛本身很重要,比如说竞赛严谨性、注重安全、尊重跑者这些基本面还是要回归,第二点的话讲究价值观和审美。大家在做比赛的时候还是要相对讲究你自己的一些文化内涵,你想传递什么,而不是只是组织一场比赛而已,这里我希望所有的赛事公司和从事赛事行业需要去做的,这点对以后的商业价值的挖掘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穹景的目标客户群还是城市一线到二线城市白领,我们希望带给所有参赛者一种欢乐,一种我们认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相互能尊重。

点击阅读橙光线公众号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