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一群为了改变他人而不停奔跑的人|我是赛事人

0
769

第74期

我是赛事人

李言

姓名:李言

位置:成都

单位:中国扶贫基金会

职务:公众互动部项目处长

参与过举办的赛事:2015至今的北京、成都、南京、广州17场善行者活动

参赛经历:成都双遗马拉松半马、南京马拉松全马、郑开马拉松全马、崇礼168越野赛50K、TNF北京、秦岭越野赛50K、崂山100越野赛50K、HK100越野赛小银人、PB352

培训经历:2016年马拉松赛事管理必修班第三期

01你从哪年开始进入赛事管理行业?为什么会进入这个行业?

我加入善行者团队是2015年。那一年恰逢尼泊尔8.1级地震,所以对这个时间印象深刻。当时在结束扶贫基金会全会团建活动的返程大巴车上我们收到了灾情信息,紧急救援部和国际部的同事马上响应并参与到救灾工作当中。

因为有从少年时爱运动、喜欢大球小球培养起的运动习惯,学生时代和工作生活就没离开过体育运动。大学时参与户外社团,通过学习红十字会急救知识成为了一名公益户外救援队高校队志愿者,毕业后正式入职,从此与公益事业结缘。

02你的职业经历是怎样的?

通过公益救援队这样的草根NGO开始,户外运动+公益慈善逐渐成为我的标签。

在救援队时主要负责山地、灾害救援+急救培训+公益项目管理。有参与过户外山地救援和雅安、鲁甸地震的一线救援,还有现场急救、减防灾培训进校园进社区,也有与国内公益基金会项目合作的经历;

在扶贫基金会就更加专注于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这样类运动与公益相结合的公益倡导类项目,也开始了公益行业的职业生涯。

代表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2019北马新闻发布会

03现在的工作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做喜欢的工作,去运动,帮助人。

用机构的话讲:“播善减贫,成就他人,让善更有力量。”同时也成就自己,后半句是我自己加上的。

04中国扶贫基金会从2014年开始发起善行者徒步筹款活动,累计有3.7万余人参与徒步,52万余人次参与捐赠,总筹款4610万余元。请问这项活动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在赛事打造和推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善行者是一项公益倡导类项目,鼓励大家四人组成一队,日夜兼程共同克服困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五十公里的徒步挑战,以“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的信念,动员身边的人以实际行动支持公益,助力贫困地区儿童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公众通过这种运动+公益的方式来了解、认识和传播公益,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成为公益的一份子。

最困难的事应该是从0到1和从1到N的每一个过程。从2014年北京第一次举办,到2017年第一次在成都异地举办,到2021年全面铺开打造品牌合作,摆在善行者面前的,是整个市场竞争。如何在疫情等特殊环境下,在马拉松、越野赛及各类体育赛事广泛举办的情况下,乃至整个体育行业还在成长发展的大环境下,走出自己的模式,为公益慈善贡献善行者自己的力量,是我们最大的课题。虽然挑战很大,但是我们相信,坚持,就会改变!

北京善行者路线途径昌平卧虎山
成都善行者起点出发现场
善行者纪念奖牌

05善行者是一项徒步、筹款“双挑战”的活动,同时还要求4人一组、共同进退,完成50公里,为什么设计这样的赛制?参与人群的反馈如何?

从我的角度,我更愿意把善行者当作公益活动,而非赛事去介绍。善行者活动是源于乐施会的毅行者项目,包括四人组队、公益筹款、挑战百公里。其实2008年扶贫基金会就有意愿在大陆举办。从2014年开始,通过7年18场活动的举办,我们仍然保留着徒步挑战、公益挑战、团队协作这样的特点。

为什么是50公里?因为相比短途它更有挑战性和参与性,大部分的普通人步行5公里需要一小时,以跑步和徒步的形式,在路线难度适中的条件下,75%的参与者都能在18小时内完成挑战。

为什么有公益筹款?中国现阶段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还远不如发达国家,捐赠不是唯一参与公益的途径,但却是现阶段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筹集善款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等弱势群体。

为什么必须四人组队?四位比三位多一人,也比五位少一人,组队的难度适中,同时不光要四人组队才能参与,在活动当天还需要在站点同进退完成计时打卡,团队挑战是善行者区别于其他路跑等赛事等重要特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能在活动中体现出来,这是人之基本需求,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更容易成功。

善行者团队四人组队

现在市场上可选择的活动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也会越来越挑剔,就要求我们有品质有特色。每年都会有连续参与各地善行者的老队员回归活动,他们是公益的践行者,是善的种子,是我们活动成功最好的成就。

06你最希望你的赛事给参赛者带来什么样的深刻体验?

希望能让参赛者感受到参与善行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作为公益机构,我们更擅长的是把公益项目做好,以服务、改变、阳光、坚韧的文化,与捐赠人、志愿者和所有爱心人士一起解决社会问题。

现在市场上可选择的活动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也会越来越挑剔,就要求我们有品质有特色。每年都会有连续参与各地善行者的老队员回归活动,他们是公益的践行者,是善的种子,是我们活动成功最好的成就。

善行者路线沿途村民为队员加油鼓劲

07疫情对你们的赛事造成了哪些影响?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

2020年,大型群众参与的活动都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响。善行者团队在保持与属地政府、合作伙伴积极有效沟通的前提下,时刻准备,收集国家体育总局、上海体育局、四川体育局和卫健委、ITRA等单位的相关政策信息,提前制定测温、查两码、中高风险筛查等防疫措施,现场的第一批出发是小规模,满足仪式和合作权益,后面全部随到随走不聚集,这样的方案也得到了各方好评。

08你怎么看待中国目前公益性赛事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大赛还有哪些差距?有哪些可以从国外借鉴的东西?为什么?

目前国内公益性赛事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回顾近十年的大 型公益性赛事,有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发起的一个鸡蛋的暴走,壹基金发起的为爱同行和灵山慈善基金会发起的为爱行走,这些公益项目都有优异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希望我们都能走好下一个十年,愿未来能有更多有品质、创新、多样化的公益性赛事,不仅要在公益圈打出品牌,更要在各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慈善捐款已经成为公益赛事区别于其他马拉松赛事的最大亮点,为慈善机构募集善款更是每一位参赛者的奔跑动力,诠释了运动与公益的完美结合。当然捐赠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一线城市有更多的捐赠行为,还有很多充满的活力和潜力的城市。

09这些年的赛事人生涯,你觉得沉淀下来最珍贵的是什么?

做事原则:合理规划与严格执行,也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每一次决策都要充分考虑到利益相关方,做出合适恰当的决定。

10对你的职业成长影响最深的人是谁?在哪些方面?

首先要感谢在成长路上每一位帮助过我的人,有亲人、有同学、有同事、也有每一位参与我们活动的善行者。最想感谢的是带我加入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也是我当时的直接领导,韦丹丹同学,工作细致、有责任心,这样的“女汉子”做任何项目都一定能够成功。

11你认为坚守体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分别需要有哪些信念?二者有何异同?

专业性与公信力。只有专业了,才有价值,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通过专业能力把事做好,让人知道,并被认可,这都需要千锤百炼。

122020年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

经过了从春节开始在英国的100天囧途,回家真好!

13工作之余,你最喜欢的爱好是?

跑步与打篮球。单人项目就是慢跑,参加一些路跑、越野比赛。同时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成都办公区的一员,也参与了由成都市范围内的社会公益组织联合组建的篮球队伍,每周三固定有比赛和训练,在工作之余锻炼身体,同时与同行交流,“篮球共聚你我他,公益服务千万家”。

庆祝成都公益组织篮球联队成立一周年

14最想推荐给大家哪本书?

《在全世界跑步》Lonely planet

15你最近在听的音乐中最想推荐给大家哪三首?    

Henri Purnell – Feel It Still

Danelle Sandoval – Nobody

Safe and Sound – Capital Cities

16你觉得最深得你心的一句话是:

当你奔跑时,你就有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