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与应对(下)

0
968

【本文转载自: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专业学术文章,篇幅较长

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推荐语

      对体育赛事管理者来说,2020年殊为不易。在忙于应对眼前挑战之时,认识行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了解诸多行业现象背后的成因,依然是赛事企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鲍教授的这篇文章,从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到国内影响体育发展的力量格局,从潜在影响到风险、机遇,一一盘点,深入分析,值得赛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仔细研读借鉴。

作者介绍

      鲍明晓,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哲学社会基金项目评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主任、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

内外部环境分析与应对(下)

P3

“十四五”体育发展内外环境影响的应对

3.1

风险点及其防范的对策

3.1.1

东京奥运会或取消及赛中遭受干扰的风险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东京奥运会)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展示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复兴能力和国运的舞台。鉴于欧美国家奥运备战的组织协调相对松散,趋势上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完成东京奥运会的参赛目标。我国要利用好强大的体制力量和综合协同保障能力,争取最好成绩,为中国再添标志性的精神动力。但东京奥运会仍存在两大风险点

1)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且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研制尚无法达成大规模实际应用,部分国家不愿派队伍参赛,或导致国际奥委会和日本组委会不得不做出取消举办的决定;

2)东京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部分观众和国外教练员、运动员做出不理智言行,产生严重的临场干扰问题,影响参赛体育代表团的整体表现。

防范对策:

1)制定东京奥运会取消的预案,同时启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安排好两届奥运会的有序衔接;

2)研究制定东京奥运会突发政治外交事件的处置预案,防范蓄意挑起的争斗;

3)制定东京奥运会临场抗干扰工作预案,模拟干扰环境,强化有针对性的抗干扰训练,做好赛前、赛中的运动员心理调适工作,确保完成参赛任务。

3.1.2

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与举办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下举办。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举办更突显北京冬奥会在履行举办国国际责任,展现全球领导力的价值。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必须迎难而上、坚定信念、凝聚共识,举全国之力办好这届盛会。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也存在较大风险:

1)人为的恶意破坏。某些国家或组织出于某些政治图谋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2)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带来的风险。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在流行性传染病极易发生的冬季举办,倘若届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防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2022年北京冬奥会仍有可能面临延期举办、取消举办或压缩规模和时长有限举办3种可能。

图片来源于北京冬奥会官网

防范对策:

1)坚持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制定因主客观因素造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期举办、取消举办或压缩规模和时长有限举办3种可能情景下的预案,防患于未然;

2)主动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冬季运动项目联合会的沟通与合作,支持其应对因疫情出现的财政危机和办赛困难,更多承担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

3)积极争取各冬奥参赛国政府和国家奥委会的支持,特别是欧洲各主要冬奥强国的支持,利用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大、消费潜力大的优势,增加对这些国家在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用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购买,帮助其优势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市场力量冲破意识形态阻隔;

4)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委会合作,制定最为科学的冬奥会应对流行性传染病的工作流程,并与世界著名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专项险种,增强参赛国信心,谨防部分国家、部分运动员以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为由拒赛、退赛。

3.1.3

政府财政拨款不增反减带来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和中国经济放缓,“十四五”时期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面临较大压力,各级财政拨付的体育事业经费不增反减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叠加体育彩票销售下滑、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体育产业投资与消费,体育事业单位、运动项目协会、职业联赛和俱乐部业务创收能力减弱,经费不足问题凸显。未来几年,体育发展资金不足或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表现为重点任务要获得增量资金的难度加大,一般性行政事业经费不增反减,体育行业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水平下降,由此带来重点任务保障不力、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水平下降、行业士气下滑、改革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防范对策:

1)对事关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的重点任务,如东京奥运会备战经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和备战经费,以及带有国家战略意图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经费,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确保重大专项经费按时拨付使用;

2)根据体育行业特点,落实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任务,清查各类结余、沉淀资金,保重大任务专项、保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保人员基本工资和福利,同时在全行业倡导厉行节约,严禁铺张浪费,把每一笔支出都用在紧要处;

3)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扩大体育领域对外开放,优化体育营商环境,保护体育投资者和体育消费者合法权益,鼓励各类体育事业单位、单项运动项目协会和其他体育社会组织在确保收支两条线的基础,面向市场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增加市场营收,弥补事业经费不足。

3.1.4

常态化防控让体育难以正常开展

     体育的魅力在于线下的运动体验和互动娱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改变了体育的生存和运行方式,给各类运动的开展预设一定的前提条件,影响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

1)难以保持合理社交距离的运动项目,如身体接触的对抗项目、集体球类项目遇冷;

2)大型体育赛事、职业赛事组织难度加大、成本提升,限制观众人数、空场比赛成为常态,体育赛事整体的活跃度大幅下降;

3)各类体育机构因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工作量和成本加大,承担追责风险上升而不愿组织活动;

4)体育赛事和活动萧条,减弱体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性,体育从经济社会获取资源的能力下降,依托社会的大众体育和依托市场的职业体育维持运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防范对策:

1)国家级运动项目协会应尽快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本运动项目训练、竞赛工作指南,严格执行防控流程,保障所有运动参与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2)国家体育总局和各运动项目协会要精简体育赛事,对保留下来的重大和关键比赛,要将报名、检录、赛前领队会、新闻发布会、赞助商答谢会等环节向线上转移,同时调整竞赛规程,优化赛事编排,尽量减少比赛期间的人员集聚规模和频次;

3)职业体育联赛要研究控制观众人数和空场比赛的应对办法,研发网上互动直播和电子看台的新模式,寻求安全可靠的低位运行办法;

体育比赛场外观赛设施效果渲染图 
图片来源于Populous

4)大力扶持和组织开展可以保证安全社交距离的居家健身、户外运动,推动可穿戴装备的使用和数字化、视频化、游戏化呈现,带动运动场景线上与线下融合;

5)加大线上竞赛产品、培训产品研发,推动智慧体育发展。

3.1.5

体育产业增速放缓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我国正在快速成长的体育产业会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

1)体育产业低增长,投资遇冷、消费受限;

2)中小微体育企业倒闭过多,失业人数上升,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债务纠纷加剧;

3)冰雪产业遭遇季节性困境,生存愈加困难;

4)职业联赛无法按正常的商业模式运营,赞助商流失,票房损失加大,部分职业俱乐部无奈退出;

5)体育事业单位、运动项目协会和其他社会体育组织经费自给率下降,业务运转困难。

防范对策:

1)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协调沟通,确保各类体育企业平等享受国家和地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的各项政策,谨防体育产业在各级政府能见度低,造成广大体育企业无法平等享受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情况的出现;

2)国家体育总局要会同财政部在彩票公益金支出中增设冰雪产业专项救助资金,根据各类冰雪企业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任务、上年度上冰上雪的人次以及预估因疫情造成的经营损失等,给予必要财政补助,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实现“3亿人上冰雪”战略目标造成的冲击;

3)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政府采购的力度,对组织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给予支持,确保重大活动和品牌赛事不停摆、不缩水;

4)协调教育、城管、园林、水利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体育服务企业开放,减免租金,促进体育服务消费回暖;

5)各类体育企业都要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运行办法。冰雪企业要研究非雪季运营的补救办法,创新四季运营的产品结构和运营模式。运动健身、体育培训、体育场馆、体育旅游运营企业要研发线上产品,做好网上服务和社群沟通,最大限度地留客、蓄客,抢消费反弹的竞争性机会。职业联赛的运营机构要做好联赛限制观众人数和空场比赛方案,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等弥补损失。体育用品企业要强化和优化网上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VR展示体验、线上社群运维,提高线上销售占比;

6)全行业都要努力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要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动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视频化、运动社交情境化,弥补体育产业的脆弱性,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叠加与创新。

3.1.6

职业联赛遭遇财政困境

风险描述:

1)联赛持续向好预期改变,运营风险增大,赛事版权价值下滑;

2)经济衰退,赛事赞助商、供应商续约困难,解约不断;

3)疫情常态化防控限制现场观看,票房收入大幅下滑,同时联赛开发收入分成下降,俱乐部收入锐减;

4)俱乐部投资方遭遇财政困难,无力继续支撑俱乐部运营,俱乐部转让和退出潮频现。

防范对策:

1)在职业联赛遭遇整体困难,自身无法克服和应对的前提下,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专项补贴,谨防联赛长期停摆;

2)与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商争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允许企业赞助职业联赛出税列支,稳住联赛的赞助商、供应商;

3)引导各地政府将购买职业联赛门票纳入消费券扶持政策,鼓励球迷观看联赛;

4)深化职业联赛改革,推动联赛公司和俱乐部减支、降薪,提升联赛和俱乐部自我生存能力。

3.1.7

青少年体质下滑、后备人才选拔困难

风险描述:

1)中小学体育课和每天1h课外体育锻炼普遍受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量不足;

2)线上教学和居家时间增多,久坐和用眼卫生问题突出;

3)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风险增加,竞赛规模、数量、质量下降;

4)各类业训和社会体育培训遇冷,后备人才选拔困难。

防范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编制常态化防控下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竞赛的工作指南,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和竞赛;

图片来源于网络

2)体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制定业训和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指导意见,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打消家长对孩子参加业训和体育培训的顾虑;

3)鼓励各类企业开发面向青少年的居家健身产品和线上竞赛产品,特别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体感游戏类产品,推动青少年居家健身数字化、游戏化、竞赛化;

4)打造基于教育系统的业训新体系,将体校教练纳入教师系列,支持中小学成立青少年运动俱乐部,建立和完善体教融合的全国性青少年竞赛体系;

5)加大对组织和运营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的政府采购,完善社会力量输送后备人才的奖励机制。

3.2

机遇点及其把握的策略

3.2.1

科技革命产生的巨大驱动力

     科技革命是赋能体育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处于科技革命加速向产业变革渗透的关键时期,以5G为核心引擎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都将处在革命性应用的爆发期。加速体育领域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创造性应用,将整体带动数字体育、智慧体育的全面实施,极大支撑体育高质量发展。

把握策略:

1)围绕科技创新应用组建新平台。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委和重点科技企业组建数字体育协同创新应用中心,统领数字体育建设与应用;联合相关部委和重点企业组建智慧体育协同创新中心,统领智慧体育的创新应用;联合相关部委和重点单位组建体育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统领运动生物技术和运动健康促进的科技应用;

2)优化布局,拓展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空间。支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建设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体育创新中心,支持重点体育企业建设国家级体育科技创新实验室;

3)加强体育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创新型体育科技人才。推动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为龙头的重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工程学院、数字体育学院、体育生物技术应用学院,加强体育前沿科技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4)建设数字体育基础工程。以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和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为依托,联合物联网运营的重点企业,对全国所有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数字化改造,搭建5G应用新场景,创设数字时代体育媒介营销新库存。

3.2.2

健康中国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机遇

     “十四五”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给体卫一体、体医融合带来了新机遇、新空间,体育服务民生的价值将大幅提升。

把握策略:

1)协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推进协同机制,制定“十四五”专项工作计划,破解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将全民健身纳入全人群、全周期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建立社区医院与社区体育中心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社区医院医师开具运动处方,社区体育中心和其他获得论证的商业机构执行联动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打通并夯实体医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基层联结;

3)推动将慢病防治运动干预手段,纳入医保报销,充分发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民族传统运动功法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特殊作用;

4)推动将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国家公共应急体系建设项目。

3.2.3

体教融合的战略机遇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拉开了“十四五”时期打赢体教融合攻坚战的序幕。体教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体育和教育发展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重要改革事项,关乎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把握策略:

1)将全面贯彻《意见》作为考核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政治责任的指标;

2)除少部分中小学确无开展条件的项目,体育行政部门要全面推动基础业训进学校,帮助中小学广泛建立各类运动俱乐部,建立健全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体教共管的业训新体系;

3)以强化竞技教育为抓手,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竞赛体系,突出竞赛的育人功能;

4)推动体育文化、项目文化进校园,鼓励和引导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明星进校园,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榜样和激励作用;

5)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特长生升学和奖励制度。

3.2.4

区域协同和城市发展催生的机遇

     “十四五”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进一步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会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会持续加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会显著增强,打破了以行政区划发展体育的既有格局,给“十四五”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空间、新动能。

把握策略:

1)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区域协同发展体育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体育发展政策协同、资源互补、市场互通、产业联动,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其他区域特色发展、跟进发展;

2)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关键节点的新型体育发展格局,释放中心城市体育发展的巨大能量,支持中心城市兴办职业体育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充分发挥体育在完善城市功能、活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传播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方面的独特作用;

3)选择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开展数字体育、智慧体育、场景体育、共享体育的试点,推动体育高质发展、创新发展。

3.2.5

体育产业逆势发展的机遇

     受全球经济的连带影响,未来几年全球体育产业出现整体衰退的概率较大,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冲击,但也存在一些难得的机遇,需要善加利用,主要包括多业协同发展、优质体育资产并购、职业体育深化改革,以及中国体育装备用品“走出去”等方面的机会。

把握策略:

1)新冠肺炎疫情后线下服务业抱团取暖、多业协同发展必成大势。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体旅文商农”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促进政策,体育企业要主动发力,积极探索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弥补体育产业消费连接不畅、变现渠道单一的短板;

2)把握国际体坛优质资产价格下滑的机遇,放开国内企业并购国外职业俱乐部、品牌赛事IP的投资限制,鼓励国内体育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和聘用国际高水平的研发、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

3)利用我国体育装备用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引导体育企业利用多种渠道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

4)把握疫情对职业体育冲击的窗口期,推动职业联赛改革,推动职业联赛可持续发展;

5)利用我国5G商用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优势,引导体育企业研发线上健身、培训、竞赛的新产品,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体育运营新模式。

图片来源于VIPFIT

3.2.6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更加动荡、更为严峻。体育国际交往作为人文交流中意识形态最弱的项目,在促进民心相通和释放善意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十四五”期间体育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需求将大幅上升。

把握策略:

1)尽最大努力确保东京奥运会取得好成绩,在疫情后全球最盛大的国际活动中展现中国力量、中国形象;

2)积极与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冬季项目运动联合会和相关国家奥委会沟通,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办,完成“双彩”任务;

3)对遭遇困境的国际体育组织,应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4)适度增加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援助,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彰显负责的大国形象。

P4

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研判国内外体育发展环境与风险,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加强风险防范,审时度势,把握好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挑战,在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中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参考文献

鲍明晓. 2020. “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政治变动对全球体育的影响与中国体育的应对之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46(3):1-5. 

鲍明晓,2020.严防体育产业“炎症风暴”[EB/OL].

https://www.sohu.com/a/374906209_114977

鲍明晓,2020.疫情改变不了中国体育持续发展[EB/OL].

http://www.sportsonline.com.cn/n1/2020/0407/c401891-31663887.html

陈向阳, 2020. 2020年国际形势展望[EB/OL].

https://www.sohu.com/a/399371197_316518

国政学人,2020. 12位全球顶尖思想家预测:新冠疫情之后,世界秩序将何去何从?[EB/OL].

https://think.sina.cn/dociimxxsth2378913.d.html

秦塑,2020. 生于忧患,死于傲慢[EB/OL].

https://xueqiu.com/7001689171/14619682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