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6日,世界田联举办了专场线上研讨:《致敬跑步领域她力量》,共同见证了女性在全球跑步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与卓越成就。
本文整理自四位杰出的女性领导者的研讨,包括:
-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前纽约马拉松赛事总监)
- Su Tien Ng-MYLAPS国家经理
- Mary Kate Shea-波士顿田径协会(BAA)路跑赛事精英运动员高级总监(BAA为波士顿马拉松运营方)
- Kathrin Widu-维也纳城市马拉松和VCM集团总经理
她们围绕提升女性参与度、突破商业与管理高层的无形壁垒、以及对行业未来的前瞻洞见,展开了一场引人入胜且极具启发性的对话。她们的经验与智慧,无疑将为所有关注跑步运动发展、致力于推动女性发展的同仁带来深刻启示。
嘉宾介绍

Mary Wittenberg
Let’s do this
美国区总经理

Su Tien Ng
MYLAPS国家经理

Mary Kate Shea
波士顿田径协会(BAA)
路跑赛事精英
运动员高级总监

Kathrin Widu
维也纳城市马拉松和
VCM集团总经理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能与在座各位杰出的女士们交流,我深感荣幸。聆听了前面多位精彩的分享,我们已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启发。我想,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体育领域,尤其是跑步,正面临一个巨大的机遇:那就是持续创新,努力成为最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典范。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大众跑者参与度上,我们已取得显著进步。数据显示,美国众多路跑赛事中女性比例长期接近半数,越野跑领域也呈现稳步增长;英国的女性参与者比例也已接近近甚至超过40%——这些都令人鼓舞。
放眼全球,仍有广阔的增长潜力,以及让更多女性参与跑步的需求和机遇—这应是我们共同的终极目标。
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探讨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女性穿上跑鞋,我们却发现在那些越接近赛道核心的角色上—无论是教练、裁判、官员,还是赛事运营的商业端、技术端和领导层——女性的身影依然相对稀少,我们仍有大量工作亟待完成。
Stephanie之前的发言也提及了这一点。无论是教练、官员,还是那些掌握预算、制定商业策略的领导角色,尤其是在跑步领域那些颇具影响力的平台(不论是商业公司还是非营利组织),女性领导者仍有巨大的潜力去开拓和引领。
我个人非常幸运,职业生涯中与业内许多卓越的领导者并肩作战过。因此,我格外期待今天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
我想先从Su开始。我现在任职于Let’s Do This,我们非常自豪,领导团队中女性占比超过41%,产品负责人是女性,整个团队女性比例也达到了28%。要知道,对于一家科技公司而言,这尤为不易;而作为一家体育科技企业,我们深知努力创造机会、而非设置障碍是何等重要。
Su,您在亚洲领导着MyLaps,业务覆盖20个国家。从昔日的青少年羽毛球国手,到深耕健康与体育领域二十载,再到如今在亚洲商业和科技前沿取得斐然成就。我们非常渴望了解:您如何看待亚洲女性在体育参与方面的现状?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心路历程?以及,您认为在商业领域,为更多女性创造机遇的前景如何?
Su Tien Ng:MYLAPS
国家经理
谢谢Mary的介绍。首先,我想借此机会,共同回顾和肯定我们在体育界、行业内,特别是在我们今天聚焦的跑步领域,为推动赋能女性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长足进步。
我个人的观点是,女性在行业中的角色,并非要取代男性,而是与男性形成互补。这是我的基本立场。事实上,行业的繁荣、女性赋权的持续推进,都需要我们彼此协作,共同成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尤其是在高层职位时,单凭女性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回想我作为青少年职业羽毛球运动员的经历,为了提升技艺,我不得不经常找男选手进行对打和训练,因为身边高水平的女性选手资源实在有限。推及整个行业,我们更应认识到,男女的角色是相辅相成的,而非零和博弈、相互排挤。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也非常真实。您在羽毛球领域与男性共训共赛,我们许多顶尖的女性跑者也是在与男性的共同训练中成长起来的,如今各层级的跑者也普遍与男性一同跑步——这无疑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强。
那么,这种互补性在商业世界是如何体现的呢?您是否也曾得到过男性“盟友”的支持?我知道,作为亚洲商业和科技领域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导者之一,您正在不断突破着行业壁垒。在商界打拼,男性对您的接纳程度,是否也像他们在运动场上那样开放呢?
Su Tien Ng:MYLAPS
国家经理
我非常幸运,身边围绕着许多非常支持我的男性同事、伙伴,以及我所服务的这个组织。
但我也必须坦诚,在我成长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常常被告知“世界仍由男性主导”。要打破这种观念并非易事。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次集体的心态转变,而这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倾向于“眼见为实”的时代,但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必须先有信念,才可能将愿景化为现实。这正是我们需要刻意练习的心态转变,唯有如此,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很棒的见解。Mary Kate,接下来我想请教您。在您踏入这个领域时,职业体育商业端的女性领导者可谓凤毛麟角。时至今日,女性体育经纪人依然稀缺,那些手握预算、制定战略、拍板引进顶尖男女运动员的女性决策者更是少之又少。
可以说,您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回望来路,您获得了哪些支持?或许是来自男性同仁的鼎力相助,又或许曾面临支持的缺失?是什么关键因素铺就了您今天的成就之路?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未来有更多女性能够踏上像您这样的岗位,尤其是成为体育经纪领域的翘楚,我们下一步需要做些什么?
Mary Kate Shea:波士顿田径协会(BAA)路跑赛事精英运动员高级总监
谢谢Mary。您正是我职业生涯早期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是您积极推动,让我的声音有机会在决策桌上被听见。对此,我必须致以最深的谢意,至今我仍对您满怀敬意。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在运动员招募领域,确实有更多女性崭露头角。在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体系内,我们有一群很棒的同事,专注于轮椅和残疾人运动员的招募,比如Dorian Cowl,Michelle Weltman,Tracy Wilson,以及来自柏林的Nadine Mika。看到更多女性领导者在这些关键岗位上发挥决策力,感觉真好。
我认为,关键在于要争取到那个拥有预算、掌握资源、能够参与决策的位置。
一旦你坐上了那个位置,你就能真正地审视哪些领域亟待改进,而带入女性的独特视角则至关重要。因为我相信,作为女性,我们往往更勇于尝试前人未竟之事。我们被赋予了机会,就不能浪费它,必须果断行动,达成目标。
在波士顿,自从我担任领导角色后,就开始系统性地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哪里存在不平等?哪里缺乏代表性?比如,今年我们正隆重庆祝波士顿轮椅赛创办50周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
首位男子轮椅选手完赛是在1975年,女子则是1977年,性别差距很快被弥合。但我们并未止步于此。在过去五年间,我们为全球残疾人运动员创造了更多来波士顿参赛的机会。目前我们设立了七个残疾人组别,我们是全球首个为残疾人组别提供奖金的赛事。
这意味着,一位马拉松残疾人运动员,在波士顿参赛的机会甚至比在残奥会还要多。这合理吗?不应该如此。如果我们能设立七个组别并领先于残奥会,那我们就立志成为行业的标杆。我们希望与世界残奥田径(WPA)、与残奥会紧密合作,引领这个领域的发展。所以,永远不要害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接下来,要思考如何持续地体现对所有运动员的价值认可,并确保公平性。对我而言,最令人沮丧的莫过于看到任何一场全球顶级赛事公布精英阵容时,男性运动员的数量是女性的两倍甚至三倍。
为什么会这样?你不能简单地用“女子阵容成本更高”来搪塞,奖金明明是平等的。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我们必须找到方法,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同等数量的机会,因为这最终将使我们的赛事对每一位大众跑者和精英选手都更具价值。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这太了不起了,我理解并体验过您的一项了不起的“超能力”—卓越的情商,以及那种真实、坦诚、极具连接力的个人魅力。波士顿马拉松和BAA的负责人Jack Fleming称赞您是一位真正的“球员教练”,既能实干,又能指导团队。
您似乎总能激发身边人变得更好,回顾过去二十年,您好像一直如此:总能敏锐地洞察到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比如“谁缺席了?”。
您刚才提到的精英名单性别比例的例子尤其深刻,因为它无声地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洞察力是天生的吗?与性别有关?还是您一贯的特质?作为领导者,无论男女,我们是否都应该培养更多这样的情商?
Mary Kate Shea:波士顿田径协会(BAA)路跑赛事精英运动员高级总监
我想这或许是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结合吧。我来自一个大家庭,六个兄弟,两个姐妹,大学时个个都是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自然会留意到长辈们谈论男孩成就时总是滔滔不绝,而媒体报道也常常聚焦于家中的男性。
这种观察始于家庭这个最小单元。幸运的是,我的父母非常开明,鼓励我像兄弟们一样粉刷房屋、修剪草坪,而他们也同样需要洗碗。所以,一部分是环境塑造。
另一部分则源于观察和学习其他女性榜样。在BAA、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乃至整个行业,都不乏杰出的女性领导者,她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你会因此更加珍惜自己获得的每一个机会,因为深知其来之不易。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太精彩了。Kathrin,我一直非常关注并欣喜地见证着您的崛起。我离开跑步一线已有十年,期间涉足了女子足球、排球以及自行车运动。
近几年回归,我被全球跑步领域各个团队中涌现出的众多才华横溢的女性深深打动。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最终能坐上“最高席位”的女性仍然屈指可数。当然,我甚至不太喜欢“最高席位”这个说法,因为任何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比如我在纽约路跑协会时——都深知,成功永远关乎团队。尽管如此,我们仍需确保女性拥有向上发展的通道。
您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董事总经理,领导着维也纳城市马拉松(在我看来是全球最具创新力、最富趣味的马拉松之一)以及整个VCM集团。你们的成就斐然,比如协助基普乔格完成了马拉松“破2”的壮举。
看到您的晋升之路,尤其令人振奋。因为现在我们各层级都不乏才华横溢的女性人才,关键问题是:她们如何才能获得晋升?您是如何为自己创造这些机会的?对于那些手握决策权的人,以及那些渴望像您一样在组织内脱颖而出的个体,您有何宝贵建议?
Kathrin Widu:维也纳城市马拉松和VCM集团总经理
谢谢你,Mary,感谢这些美好的话语。是的,投身体育赛事行业,起步阶段确实不易,我们都清楚:工作时间长,周末加班是常态,绝非朝九晚五。但我想说,如果你做的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那么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我酷爱体育,钟情跑步,迷恋赛事,沉醉于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每当看到跑者冲过终点线,我都会激动得起鸡皮疙瘩。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坚信:决不放弃,持之以恒,并且永远志存高远。
我的人生信条之一是:“Aim for the moon.Even if you miss,you’ll land among the stars.(敢于追月,即使未中,亦能落于星辰之间)”。这意味着允许自己犯错,错误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从不害怕重新思考、质疑现状。因为只有不断挑战既定模式,才能获得发展和进步。
所以,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赋权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鼓励他们跳出思维定式,大胆尝试新事物。正是这种持续的创新,才让一项赛事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太棒了!我从业内朋友,柏林马拉松的赛事总监Mark Milde和芝加哥马拉松的赛事总监Mike Nishi那里听说,您的超能力之一就是对行业难以置信的热情、勇于冒险的精神,以及总能激励团队的能力,正如您刚才所言。
有趣的是,您和Mary Kate有相似之处:都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在那些可能让常人难以坚守的时刻选择了留下,并为自己、为组织、为整个运动描绘了更宏大的蓝图。
您是如何在职业发展中平衡耐心等待与积极发声、勇往直前的?这其中是否蕴含着值得我们,特别是初入行业的年轻女性借鉴的经验?
Kathrin Widu:维也纳城市马拉松和VCM集团总经理
耐心确实不易,对我来说也是挑战,但有时等待是必要的。我相信有些事情需要时间酝酿,静待花开。对我个人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丈夫,有狗,有自己的爱好,生活丰富多彩。
在工作中,我非常自豪我们团队真正实现了平等。我和我的联合CEO Dominic,形成了“双核领导”模式,同级共治。我们分工协作,又相互扶持,能够彼此依赖。
我认为,这种共担决策压力的模式非常有益,让你不会感到孤单。当需要耐心等待时,有人与你并肩,等待也就不再那么难熬了。
所以,我的经验是:适时地审视全局,保持耐心,学会等待,但同时,也要持续推动,保持进取心,永远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曾有位董事会成员告诫我,当我过于执着于某个点、像“鼻子顶着砂轮”般钻牛角尖时,不妨稍稍后退一步审视,但之后务必还要回来继续攻坚。您显然深谙此道,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我知道未来还有无限可能。Su,我了解到您是一位杰出的问题解决者,这在您的工作中至关重要,毫不意外。站在您现在的位置,审视体育领域的性别机遇,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Su Tien Ng:MYLAPS
国家经理
我内心最热切的渴望,是能影响和激励更多女性,让她们真正相信自身蕴藏的巨大能力。我认为这并非地域性问题,而是全球普遍现象——女性,我们常常低估自己。我们习惯于谦逊,不愿过多展露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我想借此机会,向所有女性同胞发出呼吁: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能力!我非常认同Kathrin刚才所说,要永远追求更高的目标,敢于想象并挑战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自己。一旦你这样做了,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潜力感到惊讶。
这完全是我的肺腑之言。三年前,当我获得现在这个职位时,我还相当年轻,经验也相对不足。我从未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但我当时坚信的就是——“那就做吧!”先行动起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结果,这成了我人生中最具解放意义的决定之一,从此我再未回头。说起来似乎轻描淡写,“只是一个决定”,但做出那个“Yes”的瞬间,背后是我长达数年与自我刻板印象、固有信念以及外界噪音的抗争。
所以,今天我站在这里,希望能成为一个鲜活的榜样。我们常常仰望电视屏幕和聚光灯下的偶像,但我更希望鼓励大家看到,榜样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你的邻居,日常的朋友,亲近的家人。让我们互相激励,彼此赋能。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说真的,就在昨天,我还接到一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指导”一位掌管着重要体育机构的高层男性。我第一反应是:“我不是教练啊,这怎么行?”但转念一想,或许这正是Su所说的需要打破的自我设限。我的策略或许应该是:先暂停一下,听听别人的建议,让别人帮助你看清自己能做什么。您的建议太棒了。我要给自己贴个标签:“勇于说Yes”——当然,也许可以先停顿一秒钟倾听,但绝不能一开始就用自己设想的“不足”来拒绝可能性。
我确实观察到,我们女性身上似乎有一种构建卓越团队的“超能力”,或许比其他人更甚。首先,您认同这种说法吗?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对于所有正在收听的优秀同仁们,您打造卓越团队的秘诀是什么?Kathrin,您先请?
Kathrin Widu:维也纳城市马拉松和VCM集团总经理
对我们而言,秘诀在于打造一支多元化的团队。
以我们维也纳的团队为例,目前有16名成员,其中60%是女性。年龄跨度很大,从刚毕业的18岁实习生,到即将退休、与我共事多年的资深同事Barbara(她将在今年的马拉松后荣休)。团队成员背景各异,能力互补,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我认为,关键在于为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岗位,反之亦然。
“人岗匹配”是核心。而一个真正多元化的团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活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我们的经验。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团队建设,会定期投入资源进行团建活动,甚至聘请专业教练进行辅导。我们努力营造积极协作的团队氛围,这确实是我们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于一个16人的团队来说,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小秘密。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这个观点很棒。Mary Kate,我知道您本人就来自团队运动背景,您是如何确保建立起高效协作的团队的?
Mary Kate Shea:波士顿田径协会(BAA)路跑赛事精英运动员高级总监
我认为归根结底就是最基本的原则:珍视与你共事的每一个人。重视他们的技能,尊重他们的决策,欣赏他们为工作带来的独特才华。我们BAA团队大约只有40名全职员工负责所有赛事。因此,每一位成员都是其领域的专家,他们对自己所做之事充满热情,从不畏惧辛勤付出。
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协作模式。我很庆幸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最初来自一个庞大的企业(John Hancock,曾赞助马拉松和精英团队),从数千人支持体育赞助项目,到如今这个精干的小团队,能够清晰地认识并珍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这种感觉真的非常棒。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说得太好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常常发现,会议室里最安静、最年轻的那个人,往往能提出极具洞察力的见解。
所以,真正去倾听和重视每一个声音,这个理念至关重要。Su,最后请您分享。我们很多人都像Mary Kate一样,有幸与优秀的同事共事,甚至在离开后仍能保持深厚友谊。
您在建立团队时是如何考量这一点的?您身处竞争激烈的商业和科技前沿,在打造团队时,什么因素最为关键?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Su Tien Ng:MYLAPS
国家经理
这个问题与我的行业尤其相关。在科技领域,我们打交道的主要是男性,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确实普遍很擅长。因此,我必须着眼于发掘团队中每个人的不同潜能。
我认为,建立团队时,我最看重两点:
第一,围绕共同的目标凝聚人心(Align people with the same goals)。我寻找那些同样充满动力、对成功有着强烈渴望的人。这是我招聘时的首要标准。如果一个人缺乏内在驱动力,是很难被动推动的,他们必须自己首先“想要”。
第二,一旦团队组建起来,作为领导者,至关重要的是激发每个人的最佳潜能(Bring the best out of all of them),而不是让他们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要持续赋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无论男女,都要敢于挑战超越自我预期的目标。
这两点,就是我打造强大团队的“小秘诀”。
Mary Wittenberg:Let’s do this美国区总经理
我完全赞同!我想这为我们的讨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再次感谢各位的领导力与智慧分享。跑步这项伟大的运动,要持续保有其最大程度的多样性和最佳的包容感,终究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我们特别感谢今天所有在线参与的观众,感谢所有为他人创造机会的领导者。同时,我也想向我们所有人提出一个挑战:环顾四周,思考我们能在哪里为更多人创造更多机会?当我们这样做时,就是在提升整个体育运动的高度。
再次衷心感谢各位女士,你们的分享卓越非凡,鼓舞人心!谢谢!
本次访谈时间段为1:54:25-2:24:19
点击查看直播回放
-END-
相关推荐
知识产权声明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访谈翻译|韩庆玲
翻译审核|崔英善
排版|莫非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