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东
姓名:李赫东
位置:深圳、上海、苏州
单位:毅动体育
职务:联合创始人
创办的赛事:
海峡两岸(昆山)马拉松、adidas TERREX去撒野国际越野跑系列赛、BUBBLE RUN泡泡跑中国系列赛、太仓中德马拉松、POWER RUN光电跑中国系列赛等
举办的赛事:BMW山海长征HOOD to COAST台湾赛、淀山湖追日半程马拉松、SUPERMAN RUN华纳超人路跑等
参与过举办的赛事:大台北地区 新北市万金石马拉松(IAAF)「银标(SILVER)」等
参赛经历:上海马拉松等
培训经历:
马拉松赛事管理训练营第2期
体育赛事的高效能管理第2期
大众参与型赛事的安全与风险管理
01建筑师转行赛事人,你的职业背景是什么?什么契机让你进入赛事管理行业?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
本科5年是建筑学,毕业后在深圳某外企设计院经历过一段建筑人的日子。
前些年创业潮兴起,有幸认识到一些投资人和政府要员,那个时候COLOR RUN、各种音乐节开始兴起,马拉松爆发。刚好自己也喜欢,于是就从爱好出发,开始了赛事的生涯。
跑友们大多正能量、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有向往有目标。赛事行业也非常让人有成就感,那种赛前忙碌筹备、起跑、安全完赛后的成就感让我不能自拔。
02这些年都做过哪些类型的赛事?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和启发是什么?
从5km乐跑赛开始,逐步到专业化的越野赛,到最近三年的马拉松、超马赛事。当然,3V3篮球全国巡回、以及棒球赛也都有参与其中。
做赛事,我需要敢冲、敢闯,认清责任,能够对结果负责;遇事不抱怨,先想办法解决,不错过任何一点疑问或不清楚。过程中获得了多线程突发情况处理的能力、较为完善的赛事管理链条、思维方式的转换(由围堵、禁止转换为疏导、酌情)。
03在你曾经参与过的赛事中,最令你骄傲的是哪场赛事?为什么?
2017年的adidas TERREX去撒野国际越野跑年终赛;从零开始,大家的帮助以及高效的团队合作,带我进入了新领域。
04你曾经在港台企业胜道体育YYsports(宝悍)运动做赛事,请问你怎么看台湾赛事企业运作方式?你观察到与大陆赛事企业运作有没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台湾地区的赛事在设计、赛事创意理念、文创衍生品、落地执行度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是完备且成熟的。
对于事物规划的认真细致以及责任感非常强烈,小到赛后垃圾分类,中到工读生的管理,大到新闻资讯会简报,非常细致。全案下来接近300篇文档,60多类PPT,细致程度堪比日本同行。
台湾由于市场规模的原因,赛事收入不理想、赞助商规模有限,赛事所获得的支持也有限,但是大家已经完全适应并且走出了除政府赞助、赞助商收入外的新模式,不再被动输血,而是靠自己的赛事理念、文创设计、周边活动开辟了自己的主动造血盈利模式。虽然收入和体量很少能与大陆的赛事比拟,但是台湾地区的赛事已经趋近于小而美的精品赛事方向了。
这给近些年大陆快速爆发的赛事市场也提供了新的赛道,打铁还需自身硬,靠政府并不能获得安全感。
05 2015年创办泡泡跑(国内版)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在赛事IP打造和推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BUBBLE RUN泡泡跑中国2015年出发于辽宁沈阳,至2019年底停办,总计30余城市/场次。
初衷:比快乐更快乐的五公里
目标:国内第一的乐跑IP赛事
困难:
1. 无任何政府背景,落地多有难度。
2. 参与人群分散,售票推广是难题,需要多角度营销宣传、成本高。
3. 赛事服务还是落在志愿者身上,培训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巨大。
4. 几年前赛事报名行业不成规模,于是自己外聘IT人员搭设报名官网,从产品用户体验到嫁接支付系统,让我们变成了耗资巨大的脱发人。
5. 几年前的微信号很少,初期享受到了微信号红利期,单篇文章破十万的很多次,到了后来,红利消失,阅读量下降,宣传问题凸显。
06泡泡跑这类趣味跑赛事,在营造活动氛围和选手体验感上,最值得分享的经验是什么?
八个字:共鸣、归属感、场景化
举个例子:
2018 Love Bubble Run 泡泡跑#小丑的节日#主题词是这样写的:
「“小丑”是每个人的生活写照
人前多快乐,人后多落寞
“小丑”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你对生活笑,生活对你笑」
文化输出能抄到皮毛但是抄不到“瓤”,我们需要给自己“洗脑”然后不断疯狂,才能输出让数万人都能与你共鸣的文化输出。
07在泡泡跑运营过程中,在赞助商活动和权益体现方面有什么感悟?
让赞助商积极“植入”到赛事,而不是让他替你撑场面。赞助商和泡泡跑是一种投资人关系。我们互动的好,赞助才有价值。
08刚刚结束的淀山湖追日半马,有什么赛事特色?你希望在未来还能为赛事或选手带来哪些服务或改变?为什么?
追日半马,这四个字就是特色——不求大、全、阔。
希望能为选手提供小而美(相比30000人赛事)、标准化规范化(办赛专业度)、马拉松共鸣(与跑友共鸣,跑友也是主办方)、文化输出(最放松的马拉松)的赛事。
09疫情下,做了哪些工作?赛事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如何看待新常态下的赛事市场?
疫情下,我“闲置”了6个月,每天在回忆这几年来“战争”般的生活,房子只是房子,不是家,频繁的出差让我在早上起床的时候不知道置身于哪座城市,疫情让每个人都慢下来,也触碰到了自己的生活“底线”,认清自己,调整赛道。我整理了这几年的案例,自己也做了复盘,反复翻看自己赛事的直播回放,找茬、记录、调整。
工作上计划寻找一些自主掌控性强的,自身有“点”的赛事,进行打磨、重塑。与前辈们多学习交流、沟通,多去观摩一些赛事。
对于疫情新常态,我觉得经过疫情的“洗礼”,其实就筛选出哪些是真正做赛事的人,哪些是真正深入行业的人,哪些只是暂时借助跑步市场红利期的人。行业可以借此机会更“工业化”,大家需要抱团取暖,需要形成联合体,借力、使力、利他,共同组成一艘大船前进,让停滞了几年的跑步赛事行业能够找到新的突破口。
10近几年来,你觉得中国跑步组织运营中,还有哪些普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
作为一个赛事行业的小学生,提一些看法:
1.缺乏真正的有责任的领头羊企业或者“寡头”,带着大家往前冲。
2.行业不“工业化”,事务类的东西没有标准化的东西,缺少一些“工业化“的模块。
3.在满足生存、盈利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利他,抱团取暖。
11在赛事管理生涯中,你还希望尝试哪些类型的赛事,或开拓哪些市场?
十分想参与30000人的超大赛。野路子入行的我十分想学习更国际、更专业化的办赛理念。
12在这个行业,你有哪些优势?有哪些新的发现?
我的优势:
▪ 因为有各位前辈对我的帮助和关照,所以我的优势就是试错成本。
▪ 即有创业经历、又有港台企业的工作经验,能够理解团队伙伴每个人的站位以及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适时的给予沟通。
▪ 管理扁平化,虽然还遗留了“中央集权制的影子”,但是我正在努力改正,团队扁平,你的赛事就扁平,跑友看起来就清澈。
我的发现:
▪ 马拉松同质化太严重,想做出特色非常难。
▪ 政府思维是不可控的,但是办赛方向是我们自己把握的。
▪ 一场赛事的成功举办,80%的因素都取决于政府,所以我争取和各位官员做朋友,共同商议,逐步引导,找到每句话的出发点和痛点,把心敞开,把后背给对方,成为战友,共担风雨。赛后发现,我们与官员们不仅是工作关系,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132020年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
活下去,人生不易。变革随时都会开始。
14你最骄傲的能力或者技能是?
▪ 政府对接
▪ 统筹执行
▪ “能干急活”
▪ 顶层设计——从源头就规避大的问题,不要被动的去调整。
15你觉得最深得你心的一句话是:
利他才能惠己。
16未来你还想尝试哪些工作、运动或生活?
正在准备司法考试,想兼容法律(文体周边)与赛事人的生活。
17对你的职业成长影响最深的人或机构是谁?在哪些方面?
孙列平、孙智慧、周华、王亮、黄河、毛嘉正、林金源、第一反应、马拉马拉、橙光线。
18为什么学习橙光线的课程?学习之后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看到不同、吸取营养、提升自己。
19你是如何知道橙光线的?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橙光线的印象?
橙就赛事行业的一束巨大光线。
20你最近在听的音乐中最想推荐给大家哪四首?
向往-李健
烟火里的尘埃-华晨宇
达达乐队-南方
鱼仔-卢广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