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枪出发这件事儿,离中国还有多远?

0
1056

作者:崔英善

在国际田联2014年版的《路跑赛事组织指南》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部分大型路跑赛事为大量参赛者采取分枪出发和分区站位。运动员的出发时间和站位通常根据其历史比赛成绩,以减少起点和赛道狭窄路段的拥挤现象。”

然而在中国,分区站位已经越来越普及,而分枪出发这件事儿却迟迟没有被中国的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组织者所采纳。

1.中国赛事怎么做的?

30000人同跑全程的北京马拉松,在其2016年的竞赛规程中,你会看到一句话: “发令:采用一枪发令同时起跑的办法。”这类句子大家还可以在很多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竞赛规程中看到。

近35000人的出发规模的上海马拉松,竞赛规程里说的是“上午6:00到起点按竞赛项目及号码布分类/分区,分别进行排队集结,7:00鸣枪起跑”;而近30000人出发规模的广州马拉松,和北京更靠拢,写着“一枪发令后所有参赛项目依次起跑”。

也就是说,在中国目前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中,无论多少人一起出发,无论全程、半程、十公里等分了多少个项目,按照选手成绩分了多少个区,都还是用唯一的一次发令枪声作为所有人的出发信号。

那么国际田联的《路跑赛事组织指南》所指的“大部分大型路跑赛事”又是怎么做的呢?

2.外国同行怎么做?

2003到2005年波士顿马拉松的参赛人数从2002年的16,936人涨到连续超过2万人,2006年波士顿马拉松宣布第一次采用分两枪出发,两枪之间相隔半小时,平均每枪出发10000人左右。而如今已超3万人的波马采用了4枪出发,分别在10:00,10:25,11:00,11:15四个时间鸣枪出发。每枪出发人数不到8000人,每枪又分八个区,各区相差5分钟准备入场集结。

2004到2007年,纽约马拉松的参赛人数连续逼近4万人,2008年,纽约马拉松宣布首次采用分三枪出发,每枪之间相隔20分钟。要注意的是那个时候纽约马拉松在大众选手出发前已经分了其他残障组、轮椅组、手摇自行车组、女子专业组、五区挑战赛6枪将其他项目的选手出发完毕,而且设置了蓝、橙、绿三个起点路线。

而今已经是5万人规模的纽约马拉松采用了三个起点4枪出发,每枪间隔25分钟,也就是说每个起点每枪同时出发人数只有4000人左右,而每枪又按成绩排序分了6个区,进一步优化了运动员的出发顺序。

3.分枪出发究竟有什么好处?

在波士顿马拉松2006年推出2枪出发之前,最后一个选手通过起点比第一个选手要晚半个小时。这种情况在中国的马拉松上早已发生。分枪出发可以大大减少选手在集结区等待直至通过起点的时间,减少对选手精力的消耗,更专心地应对赛道上的挑战,创造更好的成绩。

柏林马拉松是41000多人的规模,分了3枪,每枪间隔10分钟,按成绩顺序分了8个区。

假设不分枪,只是按照从快到慢分区站位会怎样呢?如果赛道有20米宽,1万名选手就要排开1公里后才能平均每人占用2平米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已经满眼都是人了,各种冲撞依然在所难免,无意的肘击、踩脚、推搡都可能发生。而分枪,并留出充足时间间隔,就可以让下一枪选手出发时可以面对已经清空的赛道,大大减少出发后的拥挤。

如果看过我上一篇文章《马拉松比赛供水的那些数!学!题》,大家可能会记得,水站的桌子数量和志愿者数量和这个水站通过人数的峰值很有关系。如果不分枪,图形基本是这样,特别是半程之前。

如果分枪,大家会看到通过的图形变成了这样:

图片来源: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5/10/30/

sports/new-york-marathon-in-six-charts.html

也就是说水站的通过人数峰值也被分解了,这就大大减少了需要耗用的物资和人力,也大大提高了现有物资和人员的利用率,志愿者的满意度也会更高。

4.分枪出发这么利国利民,为啥在中国没人理呢?

中国的马拉松赛事的关门时间延长的相当艰难,从之前的5小时,到现在比较普遍的6小时,还有赛事推出了7小时,每一个小时的延长都意味着又一批运动员可以来完成自己的全程梦想,但是也意味着赛道沿途的交通要多封闭1小时,有更多的市民会被打扰,交警要多辛苦1小时。

因此,中国的赛事组织者普遍无法采用分枪出发情有可原,毕竟,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马拉松达到了全民欢庆的程度,没有达到市民、交警都欣欣然以之为傲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个城市会如此心系跑者成为第一个尝试马拉松分枪出发的城市?

对于组织者来说,分枪出发不只多打几次发令枪而已,真想具体落实还要贯穿各个环节。

5分枪出发到底有哪些关键环节呢?

但是收集什么成绩呢?波士顿马拉松是按照选手申报资格的成绩来给选手排序,这是因为波马绝大部分的跑者是拼之前的成绩才能参赛的。而纽约马拉松则采用的是预期成绩,因为它的政策是欢迎选手来纽约挑战首马。

既然是预期,特别是对首马跑者来说,就可能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因此纽约马拉松虽然赛事满意度几乎达到99%,选手会提出的意见里就包括分区安排还不够合理,常常会有过慢的选手挡住快速的选手。

号码布上需要一眼就能看出属于哪枪出发和哪个区站位,才能在集结的时候,对选手的站位正确与否进行核查。报名系统里根据成绩进行的分区只是理论上的,起点各区一定要有严格的分区隔离措施才能确保分枪分区的实际落实。

一个国外选手写他的北马参赛点评时说,他刚开始很郁闷北马的系统完全忽略了他的资格成绩很出色,把他分到了最后一个区,到了现场才发现这毫无意义,没有人管,都可以向前走,所以他给其他国外选手的建议就变成了参加北马要早点到,尽可能站到前面。大家再设想一下,如果3万人都听了这位国外选手的建议,现场会是什么情况?

分枪出发就意味着后面几枪出发的选手是不必直接进入起点集结区的,而是需要等到前面一枪选手全部跑出之后,再进入集结区。因此,分枪出发事实上多了一个休息区或者选手村的概念,每一枪出发的选手只有到了规定时间才能从休息区或者进入集结区。这也就意味着,起点要安排更大的选手休息区域以及服务设施。

但是,更大的选手休息区域以及服务设施同时意味着什么呢?赞助商与选手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绝大多数国内赛事赞助商在起点很难给选手留下深刻印象,而增加了起点的选手休息区后,赞助商就有更多的空间去展示和提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主笔:崔英善

橙光线马拉松赛事管理培训讲师

虽不算是洪荒之力,好歹也算是九牛二虎之力写了这篇文章,就期待着再有人多的不得了的城市马拉松,能愿意用洪荒之力给跑友安排个分枪出发。

点击阅读橙光线公众号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