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大使:运动场上的外交

0
399

点击直达橙光线赛事橙长中心查看好课

转载来源【GDYT青年

选自2022年09月02日发布的文章【傅莹大使:运动场上的外交和礼仪】

本文节选自傅莹著《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

运动场上的外交和礼仪

一、亲历“篮球外交”往事

2020年11月的一天,我应邀前往美国驻华大使馆,与那里的青年外交官们座谈。有鉴于中美紧张关系,年轻人的表情略显冷峻。

我以很自然的方式回忆起自己与美国人的初次交往,讲起四十多年前亲历的一段中美大使馆之间的“篮球外交”往事,引发这些21世纪美国青年外交官们的阵阵欢笑,让座谈会的沉重话题有了轻松的切入口,也为之后更加严肃话题的讨论构建了一个平和、冷静的气氛。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当时我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担任英语翻译。中美建交后,两国大使馆之间的交往也多了起来,我经常为使馆外交官与美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交往做翻译。

一日两国武官交谈时,美国武官说到,他们使馆海军陆战队的小伙子们成立了一支篮球队,留意到中国使馆有不少年轻人,从墙外也能看到使馆院子里面有篮球架子,不知道是否有篮球队?能否搞个友谊赛

武官把消息带回使馆,喜欢打篮球的年轻人们听了,都跃跃欲试。在此之前,他们只是自己打着玩儿,既然美国使馆发出了邀约,就必须“应战”呀。使馆的外交官、招待员、厨师们组成了一支篮球队,临阵磨枪地练习了一下,周末就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球队打起了比赛

论技术,对方显然技高一筹,每轮比赛的上半场都会遥遥领先,到了下半场,美国队会“适当放松”,中国队也能有很多漂亮的进球。我们的小伙子们劲头十足,长进很快,而且坚信下一场比赛还能表现得更好。

每逢打比赛这一天,中国使馆和美国使馆的一些外交官和家属会来观看,球场旁边摆了桌子,有水果、点心、饮料招待,可以算是一场小型的休闲酒会。

这样一来,不仅场上的运动员彼此增进了交往,两国外交官也可以借着观赛之机,开启一种较为轻松的交流模式,超越了西装革履、中规中矩的会谈,有机会相互进一步结识和了解。

打比赛这一天也是我作为翻译最为忙碌的时刻。场下外交官彼此沟通需要我协助;场上,运动员之间也会有语言沟通的需求。我一会儿在场下当翻译,一会儿在场上当翻译。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的年轻人有时候因为打不好,心里恼火,爆出一两句粗口,美国队员就会好奇地来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即使不明其意,也跟着一起说。于是我们内部立了一项规矩:文明打球,禁止粗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交流,我在使馆开了英文课,教一些日常会话,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

我注意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人有英文小说,就借来看,读小说可以学到一些日常口语,对我的英语提高很有好处。

篮球赛每两周组织一次,书必须在两周之内读完,下次打比赛时可以归还旧的,再借新的。不过他们的书大部分是西部牛仔之类的故事,不是街头斗殴,就是黑帮混战。

一次我与美国武官夫人闲聊时谈到,美国社会太不安全了,动不动就开枪打人。她问我何以有如此印象,我说:“是从美国小说里看来的。”武官夫人“责怪”那些小伙子:“瞧瞧你们,给中国姑娘看了些什么书!”后来,美国使馆有外交官回国休假,带回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

周末参加篮球“酒会”,美国使馆外交官穿的是商务休闲服装,我们使馆的外交官依然穿着西装和白衬衣,只是不打领带,权当商务休闲装的替代。

回想起来,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外交人员的物质条件是相当有限的。我作为翻译,在这种场合穿的往往是一件衬衣和一条长裤,为了便于跑上跑下,我穿的是运动球鞋。使馆给打篮球的运动员们统一购置了圆领T恤衫和运动短裤,看上去也是蛮精神的。

无论如何,那段“篮球外交”往事让我体会到,在运动场上推进外交关系,要比在会议桌上容易得多

在罗马尼亚期间还有一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体育运动与国家形象和人文交往的重要联系。

那是1981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来到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十一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郎平也在其中。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中国队与巴西队打决赛那天,使馆的同事们买了十几张门票,到现场给中国队加油助威。

在此之前的一场比赛中,罗马尼亚队输给了来自拉美的另一支排球队。由于现场的绝大多数观众都是罗马尼亚人,全场一片唏嘘,唯有观众席高处一角传来胜利的呐喊——是巴西女排队员在为她们的拉美伙伴欢呼。

于是,轮到巴西队与中国队比赛时,罗马尼亚观众全部倒向中国队,一致为中国队加油。我们这十几个中国人自然是喊得最起劲的。

当时我真替中国姑娘们捏把汗!她们个个身材高挑,像柔软的柳条,而巴西队运动员个个都像敦实的橡胶,弹跳和击球充满力量。比分一直咬得很紧,中国队一会儿领先,一会儿落后,终于在艰难中获胜。我们的喊声不曾间断,比赛结束了,嗓子也彻底哑了,大家都说不出话来。

离场时,罗马尼亚人拥过来向我们这十几个中国人祝贺,不断热情地拥抱我们每个人,用罗马尼亚语讲着各种赞美的话,我被素不相识的人抱得晕头转向。这也算是运动场上特殊友谊的一个难得体验

由此我也成了中国女排的“铁粉”,多年来无论她们在哪里打比赛,我都会守在电视机前为她们喝彩。

二、学习打乒乓球建立起的规范习惯

我喜欢体育运动,学习过打乒乓球、羽毛球,后来学习了打网球、高尔夫球,而且比较注重姿势的规范,这和小学期间学习打乒乓球的经历有关。

20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取得了振奋人心的佳绩,推动了全国乒乓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更是在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中掀起了“乒乓球热”。那时候的中小学生,几乎每个人的书包里都带着一只乒乓球拍,学校在班级教室的门前用砖头和水泥砌了乒乓球台,虽然简陋,颇受欢迎。

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同学们排队轮流打球,为了轮得快一些,每人只能打一个球,赢的留下来继续打,输的就换给下一个人。轮到我时,总是打一个球就败下阵来,很羡慕那些打得好能够“霸台子”的同学。

学校新来了一位蒙古族的体育老师,不太会讲汉语,与同学们沟通比较困难。我从小会讲一些蒙语,常给不会汉语的奶奶当翻译,所以很理解他的处境,主动帮他与同学沟通,他对我印象很好。

有一天他问我喜欢什么体育运动,我说喜欢打乒乓球,可是打不好。他让我星期天下午带上自己的拍子来学校,他单独给我上课。

那个周末,在这位体育老师的辅导下,我一直学到天黑,开了窍。他教我发球、正手攻球、反手推挡,打得像模像样。

老师说,无论什么体育运动,都有规范的动作,学会了成绩才能上来。我在体育老师的启蒙之下,球技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学习必须尊重规律、遵守规则。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有过不少进一步提高球技的机会,成为比较好的业余乒乓球手。

在留学英国期间,这身球技让我交到不少朋友。那时无论旅行,还是去其他学校参加联谊和研讨会,我都随身带着球拍。乒乓球在英国不算一项很普及的运动,但是学生们旅行住宿的青年旅社常常会有一张乒乓球台。晚饭后学生们喜欢凑在一起打球和看球,这让我有机会与来自各国的大学生切磋球技,一轮轮淘汰下来,我总能留到最后。

有一次,我在利兹大学参加一个大学生国际研讨会,有位美国学生向我发起挑战。他的确打得不错,尤其擅长“削球”,而我打的是“直拍”快攻球,不善于应对那种软绵绵的旋转球,输给了他。他与我握手,我们聊了起来。他知道每个中国人都会打乒乓球,很高兴能有机会跟中国人打球。

他在家乡时参加了街区的一个乒乓球俱乐部,不过,那里的人都用“横拍”,他只会削球这一种打法,希望向我学习其他打法。我们还谈到中国和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他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到中国是什么样子。

打乒乓球是伴随我一生的体育运动

三、英国郊外的“网球周末”

乒乓球的英文直译是“桌上网球”(Table-Tennis)1992年我在金边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时有机会学习打网球。

我的网球教练是柬埔寨国家网球队退役下来的专业运动员。这个国家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当和平时期到来的时候,这些曾经的网球高手都已经年纪不小了,不可能重回赛场。给维和人员上网球课,每小时收费6美元,可以被视为他们的和平红利。

这些教练认真负责,尤其对女士,首先要求姿势一定要标准,每到课点,我的教练的电话会如期而至。金边旱季气温常常在35℃以上,有时高达40℃,两个小时的训练时间,不到结束我就已经精疲力竭,而教练会说:“再打六个球。”当我打完他发出的六个球时,他手里又“变”出六个。

教练收了学费,就一定要我打足时间,希望我成为好的球手。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勤学苦练,皮肤晒得黝黑,我的球技和耐力都得到提升。在后来的外交生涯中,网球也成为交友的好方式。

1997年在雅加达打网球时的装束

英国人大多在学校学过打网球,大致像中国的乒乓球一样普及,不少人一生痴迷网球,所以,我在英国任大使期间,与人谈网球和打网球是外交交往中经常遇到的。

有时应邀前往朋友的郊外庄园度周末,上午抵达,大家一起聊聊天,共进午餐,稍事休息,下午的主要活动便是打网球。一场网球赛之后再坐下来交谈,彼此的关系已经松弛和亲近了很多,话题也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这样的场合,我会有比较充分的时间,给英国人讲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讲述过去的贫困和现在的发展,昔日的经历和今天的成就,以此来对冲他们许多人长久以来对中国的成见。听完我的讲述,他们总是建议我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因为人们需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

在服饰方面,打网球时需要穿运动服装和网球鞋,女士可以穿网球套裙或者短裤。出席这样的场合,重要的是仔细阅读请柬,必要时打电话了解好各个时段的活动安排。例如,在庄园喝茶时,我会穿一条麻质连衣裙,或者一件宽松款的中式上衣和宽口长裤,既端庄,又适合乡间环境,也能让自己坐得舒服一点。如果是在草坪上的活动,就穿一双平跟鞋。另外,带好其他活动需要更换的衣服。

英国的天气很难预料,我有一个经验,就是衣服要多搭几层,热了可以脱掉外衣,冷了随时添加衣服,围巾也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和保暖必需品。

观看国际网球比赛是一项常见的外交活动。我在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曾应邀观看“澳网”和“温网”比赛,尤其是有中国运动员参赛的时候,我一定要到场加油。

观看网球比赛或者观看足球比赛的服饰,以干净整洁为原则。没有太严格的要求,秋冬季节可以穿厚外套甚至羽绒服。“温网”对运动员始终保持着一项传统的着装规定——必须穿纯白色网球服——而四大满贯赛事中的另外三项比赛(澳网、法网、美网)就没有这样的限制,运动员可以穿得五彩斑斓。

前来观看“温网”比赛的观众在服装颜色的选择上比较克制,单色较为普遍。如果是应某个网球俱乐部之邀前往观赛,请柬上会注明相应的着装要求,一般是“商务休闲装”,观赛期间可能有酒会或者午宴的安排。

通往温布尔登网球中心的走廊上,有两行英国诗人吉卜林的诗句:“坦然面对胜利和失败,并将这两种现象等同视之。(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ors just the same.)这句话恰如其分地点出运动之外的意义。

运动者既要本着“赢”的心态去拼搏,要意识到“赢”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和互相学习,以及不断修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怀。

四、学打高尔夫球,初衷是为外交

可以说,我学会的所有体育运动,都在外交交往中起到比较好的润滑和助力作用。让我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有效开展外交工作的还有高尔夫球。

1991年7月,中国开启了与东盟对话的进程。我当时在外交部亚洲司担任综合处处长,职责包括周边的多边外交工作,经常随团参加东盟各类会议。东盟国家高官流行打高尔夫球,无论是外长会议还是高官会议,正式开幕前的一天是约定的“高尔夫球运动日”。

各国代表团成员一起打球,在球场会所吃饭,最后在酒吧聚会,大家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围绕会议焦点问题交换意见,分享看法。

而当时中国代表团没有人会打高尔夫球,等我们与东盟各国代表见面时,不少重大议题的讨论基本尘埃落定,我们对许多国家的基本立场缺乏了解,就显得有点儿被动。

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他知道我喜欢体育运动,就问我,为什么不去参加打球聚会?然而,我从来没有摸过高尔夫球杆,完全不懂,下不了球场。

不过,我会争取参加各国代表打球之后在酒吧的闲聊,喝杯啤酒,听听讨论,了解一下大家的关切是什么,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何期待,也可以表达一下中方的考虑。

外交的核心任务是解决问题,好的外交结果是双赢,即彼此都大致满意,如果有一方很不满意,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勉强解决也会有后遗症。因此,对对方关切的透彻了解是寻找解决问题出路的关键

当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关切也同等重要,可以提前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碰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到外交上也讲得通。在正式外交场合上就某个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时,各方都会谨守原则立场,很难在现场相互妥协、解决分歧。

而在球场或者酒吧等不那么正式的场合,更容易探知对方底线,找到达成一致的最大公约数。

东盟国家的代表很希望中国代表团能有人参加“高尔夫球运动日”。当时我作为业务主管官员,跟各国代表团成员比较熟悉,算是个核心联络者。东盟同事每年见面都会问:“你学会打高尔夫球了吗?”

虽然我觉得应该学,可是高尔夫球是一种高难度的体育运动,学起来不那么容易,而且从运动装备到规则礼仪,专业程度都比较高,让我望而却步。

1997年,当我被派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出任公使衔参赞时,高尔夫球运动在当地人和外交使团中也是比较流行的。我凑齐装备和行头,开启了学习打高尔夫球的历程。我约了一位印尼教练周末上课,学习基本动作。他很严格,对从头到脚每个姿势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位。

他的理念是,打球最重要的是姿势准确和好看,只有姿势对了才能打得准、打得远。而且他坚持要求我除了上课,还要自己去高尔夫球练习场复习学到的挥杆动作,把姿势练标准了,肌肉记忆稳定了,才能下场打球。

他说,如果没学到位就匆忙下场,错误姿势就很难再纠正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技术不过关,打球失误多,会影响本组其他球友,拖累节奏,这是高尔夫球礼仪中的禁忌之一

除了上课和在练习场定期练球,我也会利用零散时间在宿舍里练习。使馆配备家具时,我给自己的客厅只要了一面大穿衣镜,没有摆放任何其他家具。地上铺了厚厚几层报纸,以免木地板被磨损,然后用塑料胶条做了许多小圆圈,粘在报纸上,当作“球靶子”。晚上下班后我会挥杆练习一会儿,从镜子里观察动作。

我发现,打高尔夫球是一种与自己较劲的运动,每一个动作和姿势的着力点都与下一个动作和姿势相反,需要有相当的自制力去找到最佳协调点。

按照教练的要求,我的姿势和球技不断改进,几个月后下场打球果然比较顺利。在随后的岁月里,这项技能派上了大用场。

在东南亚地区,打高尔夫球是交友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如果请人吃饭,客人迟到一两个小时也算正常,还往往不容易约到人;与人约球就容易多了,下场打球的时间确定之后,很少有人会迟到和爽约。而且在球场常能与其他方面的人不期而遇,增加了交友和沟通的机会。

各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对外国使节有优惠制度,大多会给大使赠送荣誉会员的待遇,如果邀请别人打球,成本也比请人吃饭低许多。因此,对外交官来说高尔夫球的社交成本相对而言不算太高,而且效果好,我有不少重要的外交交涉和谈话是在高尔夫球场上完成的。

说到高尔夫球的历史,在相关研究中经常被关注到的不仅有古罗马时期类似的小球运动,也包括中国始于宋代的捶丸。明代著名画家杜堇所作的《仕女图》(《仕女捶丸图》)对此有很好的表现,画中描绘了簪花仕女姿态优雅地将一个小球打进洞里,旁边还有球童。

据记载,这种捶丸游戏在宋、元、明时期十分流行。不过这些类似的古代运动与今天的高尔夫球运动有什么关联,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现代高尔夫球运动被认为起源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在圣安德鲁斯的英国高尔夫球博物馆(British Golf Museum)有一张1457年苏格兰议会发布的禁打高尔夫球告示,当时青年人对打球的痴迷被认为是玩物丧志,妨碍了军事训练。这显示当时这项运动在乡村青年人当中已经相当流行。

圣安德鲁斯高尔夫俱乐部制定了最早的高尔夫球规则。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经过数百年的演进,规则不断完善,球和球杆的品质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

中国的高尔夫球场1889年出现在香港地区,19世纪末外国侨民相继在上海等地设立过高尔夫球会和球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尔夫球运动逐渐发展起来。1984年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等人在广东中山投资兴建了第一个球场,为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激励了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的成长,球场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高峰时候达到600多家,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规范。2016年高尔夫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中国职业女子球员冯珊珊赢得的铜牌是中国高尔夫球运动中第一块奥运会奖牌。

高尔夫球场虽然有不同档次,但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服务于大众的需求是其基本现代趋势。把高尔夫球运动高档化并不符合这项运动的基本精神,英国曾经的贵族高尔夫形象也已经被摒弃。

高尔夫球运动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的欣赏和享受。从运动的角度看,打高尔夫球安全系数高,有比较强的可参与性,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宜的锻炼效果。

1999年在马尼拉参加驻菲律宾外交使团举办的高尔夫球比赛

我喜欢那种淳朴自然的球场,在菲律宾任中国大使期间就曾经有幸在一个村庄球场打球。那是去一位前议长选区参访的时候,他家乡村口旁边有一个9洞球场。参访结束的那天早上,天刚露出鱼肚白色,我背着议长家里的老旧球杆来到球场,想赶在出发之前打一会儿。村里跑出来一个小男孩儿,主动为我当球童。他个子不高,我不能让他背球包,但是他眼力特别好,总能从杂乱的石头当中找到球。

背后的太阳慢慢升起,可以更好地看清周围了。这个球场非常简陋,是在一个干河滩里面修建的,球道上的草不是很多,更多是大粒的砂子和小石头。发球台是只能站一个人的小土堆,果岭也是用土堆起来的,像个大馒头,很难停住球。

最有趣儿的是,我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是早上出来吃草的牲畜。在发球台上的羊见到有人来就离开了,球道上吃草的牛却不肯移动,每当球滚到牛肚子下面时,就得设法用球杆刮出来,耽误不少时间。

不过,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打球,让人更加放松和惬意。传说现代高尔夫球是苏格兰羊倌发明的,在河滩上打球的体验让我觉得,这个“起源说”的可信度比较高。

男孩儿英语讲得很好,一路上给我讲着村子里的事情,还讲到他遇到的球手,一副看尽人生的口气。天大亮的时候我打完了9个洞,向男孩儿付了小费,与他告别,希望他好好学习,好好打球。他毫不客气地说:“我很快就能打得与你一样好了。”嗯,这算是表扬还是批评呢?

五、高尔夫球服饰

高尔夫球运动注重礼节和自我约束。在服饰的礼仪和规则上,总趋势是更加宽松和包容,更加适应运动的需求。但是一些基本规则仍然不可忽视,在这方面,各个球会有自己的细节规定。其中有一些通例性的原则,

例如,不要影响到同伴打球,在球道上不要接听电话,不要伤害到场地;再比如,虽然高尔夫球服装属于运动系列,但是与跑步和其他球类运动服装不完全一样,不宜混用等。

下面是我收集到的高尔夫球衣着规则。

男士穿有领、有袖的T恤衫,短袖、长袖皆可,衣服下摆应该扎进裤子,系腰带。天气凉时如果在T恤衫外面套毛衣,T恤衫领子要收在毛衣圆领里面,显得利索、整洁。冬天可以加一件不过分宽大、不影响运动的外套。

运动场的规则很少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有的著名球手喜欢穿高领衫以体现个性,现在高尔夫球服饰中就增加了高领和半高领的类别。

下装可以是短裤,也可以是长裤,根据天气来决定。但是短裤不宜太短,到膝盖的位置是合适的。长裤可以是一条棉质休闲长裤,裤脚与鞋面相齐。

有的球会标示出男士不正确的着装,例如:圆领衫、背心、运动短裤或者长裤、大口袋工装短裤、网球短裤、沙滩短裤、七分裤、钢钉鞋、皮鞋、休闲鞋、凉鞋、普通运动鞋等。

为了增强高尔夫球运动的普遍性,服饰规则中对女士着装给予了更加宽松的空间,不似对男士要求那么严格。例如,允许穿无袖、有领T恤衫,下装可以选择长裤、短裤或者短裙。原则上讲,短裤和裙子不应高于膝盖以上5英寸(12.7厘米),但是各国球场对近年“韩流”带来的超短裙也予以容忍。女士配饰方面,棒球帽、空顶遮阳帽最为常见,圆形宽檐遮阳帽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女士不正确的着装有:圆领T恤衫、吊带衫、紧身背心、迷你裙、运动长裤、网球短裤、沙滩短裤、钢钉鞋、休闲鞋、凉鞋、高跟鞋、普通运动鞋等。

原则上讲,任何颜色的牛仔服都不适合于高尔夫球运动

在球场上需要穿软钉或者无钉专用高尔夫球鞋,这种鞋不仅有利于挥杆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也可以保护草坪。搭配的袜子要长及脚踝以上。男士可以选择有帽舌的遮阳帽,帽舌朝前。阳光刺眼时一副墨镜是必不可少的。戴专用的高尔夫手套可以起到稳定握把的作用,习惯左(右)手击球的人可以左(右)手戴一只手套,也有人习惯两只手都戴手套,特别是女性。

恰当的服饰
不恰当的服饰

进入会所的着装要求相对高一点,男士进入会所须摘去帽子,大部分会所要求不要拨打或者接听电话,以免干扰别人。比赛之后在会所为颁奖仪式举办酒会或者聚餐活动时,需要换成商务休闲类型的服饰,也可以是正装。

以上谈到的服饰规则仅供参考。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第一次去某个球场打球,最好先打电话询问一下该球会对着装是否有特殊规定。

六、以非正式手段解决正式难题

关于打高尔夫球对于外交的意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东盟)官员和部长们建立起某种工作方式,使争端即使没能获得解决,也不会公开加以宣扬,大家都逐渐养成一种合作的态度。他们会在见面协商时打高尔夫球,在挥杆间互探对方的观点和建议,即使意见被推翻,也不会像正式会谈一样出现争执冲突的情况。”

高尔夫球场上并非表面的一派和平,有时也暗藏机锋,李光耀就提到一个细节:

“那天下午,我和奈温在仰光高尔夫球场打球。这场球可真不寻常,每一条平坦球道两旁,围绕在我们四个球员周围的全是提着枪向外看的军人。不挥杆时,奈温戴着钢盔,我犹豫该不该问原因,其中一个球员是奈温的部长,他低声说是跟什么行刺威胁有关。”

类似情况我在球场上也见过。

我在驻外使馆工作期间,在高尔夫球场上经历过不少围绕外交难题的辩论,也解决过一些问题。例如在菲律宾任大使期间,我就在球场上围绕南海岛礁等分歧问题与菲律宾高官争论,甚至谈判。1999年中菲发生比较严重的海上争端,我约了菲律宾国防部领导在当地一家很有特色的中餐馆吃饭,但是双方谈得很不愉快,客人们没吃几口饭就离席了。

外交官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坚持国家立场,同时,中菲是友好国家,出现争端总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时任菲律宾总参谋长是我的球友,那个周末正好有约要一起打球,他如约准时出现在球场上。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带了四位持枪军人警卫,开着两辆双人座球车跟在一边,可能是想体现一种强硬态度。这天,我这边只是请了使馆的二秘王尼带着笔记本跟随,记录我们的谈话。

球场经理非常紧张,追过来对我说:“大使阁下,球场上不能见枪的呀,我要对其他会员的安全负责。”

我安抚他说:“那可是你们国家的总参谋长哦。”

他说:“可他是您的客人啊!”

经理为了让我们不要惊扰到其他球手,不得不延迟后面球组的下场时间,使我们能与前后组都拉开比较大的距离。

这场球一开始就打得不顺,谈得也很僵,我们彼此都对对方有很大的意见,分歧无法弥合。他索性不再讲话,认真打球。我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打球上,边打边考虑如何说服他,与我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高尔夫球的妙处在于,再差的球手也会有好运气打出漂亮的球,再好的球手也有可能出现失误。我们两个人越打越好,开始相互为对方叫好,前9个洞打下来,成绩都不错,大概双方的碰撞和不快在奋力挥杆击球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某种释放,总之气氛缓和了许多。

下半场,他的球偏向哪边,我就刻意地也偏向哪边,很庆幸自己曾经在印尼苦练基本功,对球的控制能力还不错。我与他在一个若即若离的范围内边走边聊。与在其他场合不同的是,在球场上不太会出现拂袖而去的情况,彼此能有更长时间交谈,蓝天绿草之间,该说的硬话说完之后,我们进入探知对方意图和底线的阶段,慢慢地大致找到一个可以达成共识的基础

在之后的一周,我与他多次通电话商议,将一个火药味儿颇为浓烈的事件逐步推向尘埃落定。诚然,解决这件事的关键原则基于两国政府的决策,而我和他作为具体操作者,通过这种有效的互动方式,使矛盾得到缓解。

回想起来,打高尔夫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帮我交到很多朋友。

在澳大利亚任大使的那几年,时任外长亚历山大·唐纳(Alexander Downer)也喜欢打高尔夫球,我们经常相约早上打9个洞的半场球,不影响各自去上班。

不过后来他向时任中国外长李肇星“告状”:“傅莹大使的高尔夫球打得挺好,但是她老带个小本子跟我谈工作,一谈事儿影响到情绪,我就把球打飞了。”这也算属实吧,不过我真不是故意这样去赢他的。

打高尔夫球时,心理因素对技能发挥的好坏影响比较大,比赛时,观众的一声咳嗽都有可能对正在挥杆的球手造成干扰,因此,比较讲究环境的安静和球手的静心。谈事儿对打球肯定会有一定干扰,尤其谈到分歧时难免会影响到情绪。

有一次我和唐纳谈到朝核问题,争论起来,结果他把球打到草丛里面找不到了,罚了一杆。那天他输了,有点儿恼,于是我们达成一项“君子协定”,前6个洞专注打球,打到最后3个洞时可以谈事儿。

国与国之间,摸清对方利益的边界很重要。唐纳外长身边有一位负责给他起草演讲稿的“笔杆子”,当他需要撰写涉及中国的讲话内容时,也会约我打球。我们边打边谈,我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介绍中国方方面面的情况,让他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政策和缘由。

在球场上,视野开阔,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人的状态更为放松,谈话内容再严肃,听起来也多了几分委婉,即使是针锋相对的辩论也不会显得硬邦邦的让人难以接受。我们的外交交往,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创造和维护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高尔夫球运动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外交工具。

七、诚信是高尔夫球礼仪的核心

高尔夫球运动不设裁判,却有着全球两大权威机构R&A(皇家古典高尔夫球协会)和USGA(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共同制定的厚厚一本《高尔夫球规则》,每四年修订一次。它的存在不断培养和考验着参与者的自律精神。

打高尔夫球的礼仪,从上场前的邀约、着装,到球场上的行为规范,再到离场,注意事项林林总总,学习打高尔夫球的人应该认真阅读,这里就不具体罗列了。我的体会是,高尔夫球礼仪的最佳体现是基于对这项体育运动的喜爱和尊重,并由此而采取的自我约束态度。

高尔夫球文化的精髓在于“诚信”二字。一个人的诚信在邀约时就已经付诸实施。一般订球邀约提前一周就可以,朋友之间也可以提前一到三天订球,甚至当天拼组。

拼组是打高尔夫球的例行方式,按照规则一个组需要有4位球手,人数不足时不应该拒绝他人参组,这也是为了鼓励交友和培养合作习惯。无论是邀约还是应约,重要的是履约,需要准时站在发球台上,迟到了就要重新排队。

麦克(Mike)受聘在中国多地高尔夫球场工作过,我写这一章时曾经与他交流对高尔夫球精神的理解。他接触过的中国球手从5岁到80多岁,背景各不相同。他认为这是一项可以一生从事的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谦虚和自律意识,让人从中学到许多有益于人生的道理和习惯,例如:诚实、耐心、专注、善于学习和能够保持安静等。

英国的公共高尔夫球场虽然条件差一些,但是价格不高。我在英国任职时,周末曾去官邸附近一个公共高尔夫球场,与社区的人采用AA制拼组打球,一方面为了保持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交不同的人,了解民情。

约球需要在网上拼组,我会选择有女士的组,因为女士需要从红Tee发球,有伴比较方便。英国人交友慢热,社区打球的女士多是退休大妈,最初都较为疏远,接触多了,她们发现我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人,准时认真,亲近感就多了起来,许多人开始主动约我参组。

她们教会了我许多,例如,我没有养成自己记杆数的习惯,因为在东南亚打球的时候往往依赖球童,而在英国没有球童,一切都要靠自己。英国女士们打球严谨,少记一杆不行,多记一杆也不行,会时时提示。

对一些我不熟悉的规则,她们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当我打球出错时她们会督促和勉励我认真挽救。我也开始带上小工具,自己修补球痕、补草,主动耙沙。我能成为一个严谨和讲规则的球手,要感谢这段时间英国大妈们的影响。

高尔夫球这项运动尽管是结伴而行,实际上是相当孤独的体验,归根结底不是在跟他人竞技,而是跟自己竞技、跟球场的标准杆竞技。再好的球手也不可能杆杆完美,正所谓每一杆都是一个故事,出错时,是平心面对、冷静抢救,还是怒气冲天,甚至作弊,便是展现个人品格和心性的时刻。

高尔夫球的技能标准用“差点”(handicap)二字表达,言外之意,出现差错难以避免,重要的是减少差错和诚实地计算差错。

例如,如果球落在长草里或者树后面一个很别扭的地方,按照规则是不能改变击球环境的,但是,若悄悄挪动一下也没有人知道,打起来会痛快许多。是挪,还是不挪?你是自己的裁判,是否遵守规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此时中国人常说的慎独精神就格外重要了——独处时仍然能够自律

所以说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培养心性和情绪控制能力的体育项目,球手需要战胜的是自己,需要在打坏一个球的逆境中,冷静面对,争取挽回,最终实现好的结果。球场作弊的损失在于,失去了自我完善的机会。

陪伴过我的高尔夫球车

-END-

相关推荐

知识产权声明

来源:GDYT青年

排版|莫非工作室

排版审核|韩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