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次沟通,都在塑造她力量:女性体育传播的视角与策略

0
17
1157429986

点击直达橙光线赛事橙长中心查看好课

体育的世界,从来不缺少激动人心的力量,而女性力量的崛起,正汇聚成一股越来越无法忽视的浪潮。她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在挑战中突破自我,她们的故事值得被看见、被听见、被深深地尊重。

然而,我们该如何用心去讲述这些故事?如何才能超越简单的数字统计,真正触达女性体育的内核,用真诚的沟通塑造出真实而别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不久前,在一场聚焦女性体育力量的网络研讨会上,来自NB传播公司的传播策略师及形象塑造专家Nadia Bonjour女士,就带着这份思考,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真知灼见。她的分享,就像一次亲切的对话,提醒我们,每一次沟通都蕴含着塑造认知的力量。

嘉宾介绍

Nadia Bonjour

NB传播公司传播策略师及形象塑造专家

揭开“形象塑造”的面纱:远非冰冷的数字游戏

我想,一切的探讨,都应从定义这块基石开始。“形象塑造”(Portrayal)这个词,或许听起来带着几分严谨的距离感。

通常,当我们衡量女性在某个领域的“存在感”时,目光往往习惯性地停留在那些冰冷的报道数字上。然而,当我们真正潜入“代表性”的深海,特别是触及“形象塑造”这一核心时,会发现其蕴含的意义,远比数字所能承载的要丰沛和深刻得多。

简单地讲,“形象塑造”关乎的是,一个人、一件事,是以何种色彩、何种笔触被世人所描绘和感知

我们所探寻的,早已超越了“我们在体育的叙事中,展示了?”或是“展示了多少?”这些表层的问题,而是直抵灵魂的追问:“我们如何展示她们?”我们用什么样的光影、什么样的语言去雕琢她们的形象?我们把她们安置在故事的哪个角落,背景是明是暗?又给予了她们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发言时刻

可悲的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千钧之力,却常常在我们不经意的目光流转间,被轻易地忽略和遗忘

试想一下,当我们谈论女性在体育,比如在奔跑中挥洒汗水的形象时,那最核心、最不容动摇的理念应当是:我们呈现和描绘她们的方式,能否与我们审视男性运动员、看待男性体育时的那份专业凝视与深层尊重,达到同等的温度与水准?这,应当是底线,是起点。

失衡的现状:女性体育光芒下的阴影与呐喊

身处这个时代,我们何其有幸,亲眼见证了女性在体育领域参与度的蓬勃生长,那力量不容置疑。譬如奥运赛场上,我们达到了男女1:1的比例,多么美好的里程碑!然而,我们往往就在此止步。

但这耀眼的参与比例,又真正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对女性体育的可见度、话语权和深度的价值认可呢?当我们拨开数据的迷雾,凝视其后的现实,不幸的是,它们往往低语着一个截然不同、甚至有些刺耳的故事

近四十载春秋的研究,犹如时间的长河冲刷出的河床,清晰地勾勒出一种模式,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趋势:女性在体育领域所经历的旅程,与男性相比,横亘着一道显而易见的鸿沟

首先,是那片广阔却寂静的“失声地带”。女性在体育中的整体代表性不足,像一道无形的屏障,直接导致了她们的“能见度”黯淡,相关报道寥寥。正如那句古老的箴言所揭示:“眼见为实”。当她们的身影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公众的认知里,这自然就成了“非主流”,成了需要特别标注的“罕见”。

接着,这种匮乏感,如藤蔓般缠绕在两个维度:

其一,我们是否真正将同等分量的资源、认可与喝彩,公平地投向了女性体育项目及其背后的支持者?

其二,在传播的棱镜下,是否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过度聚焦于那些所谓的“场外标签”?她们的外貌是否符合某种审美?她们是否扮演好了母亲或妻子的角色?她们的气质是否足够“温婉柔顺”?这些视角,在男性运动员的报道中,何其稀少,近乎绝迹。

这种失衡,最终汇流成第三股强大的暗流,几乎裹挟了所有问题:

那就是一种极为顽固的倾向(当然,坚冰正在消融,但遗憾的是,积习依然深厚):每当提及女性体育,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她们的性别身份、社会角色,而非她们作为竞技者纯粹的专业精神、卓越的运动能力和不屈的意志

我们会自然地说“XYZ运动世界锦标赛”,但若主角换为女性,则几乎必然冠以“女子”二字。可我们何曾习惯说“男子世界锦标赛”?这便是所谓的“性别标记”(Gender Marking)。仅仅一个看似中性的词语,却在无声中设定了“常态”与“例外”的边界

仿佛“世界锦标赛”这顶桂冠,天然就属于男性。而加上“女子”的标签,便不自觉地暗示了其“特殊性”、“非标准性”,甚至是一种隐晦的“次要性”。这,无时无刻不在加深着我们潜意识里的偏见,固化着二元对立的思维

归根结底,体育这片热土,并不能对社会问题免疫。在可见度与报道差异方面,它也承载着全球范围内性别意识发展情况的深刻烙印,并深受其影响。

实践策略:构建平衡包容的体育传播

在我为这场对话精心准备之时,我确实反复思量,如何能把建议浓缩成几个关键要点。而在逐一列出具体的建议之前,我非常想着重强调:当我们面对性别平等、包容性这类宏大议题时,内心深处难免会升起一丝无力感,一切变革的钥匙仿佛都紧握在政策制定者或领导层的手中。

然而,我亲身见证了,即使是作为平凡的个体,无论我们身处哪个位置,肩负何种职责,积极的转变,往往就始于我们脚下的方寸之地,始于我们每一次微小的行动。

第一把钥匙:语言的魔力

我们深知,语言承载着力量,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你能做的第一件事,或许也是最根本的一件事,就是在你的每一次表达——无论是口头的交谈、笔尖的流淌,还是活动文案的设计中——真正倾向于使用性别中立与包容性的语言

比如,我说的是带有性别烙印的“主席”(chairman),还是更为开放的“主持人/主席”(chair)?我们赞颂的是指向男性的“体育健将”(sportsman),还是更具普适性的“体育人”(sports people)?

当我们描绘和礼赞女性运动员的辉煌成就时,笔下的热情浓度、技巧的精湛度、形容词的丰富度,是否能与描绘男性运动员时,达到毫无偏倚的同等高度

我有一个称之为“翻转剧本”(Flip the script)的小小思维实验,分享给大家:

下次当你准备采访提纲,或是为一位女性运动员撰写人物故事时,试着在心中将主角悄悄替换成一位男性。如果你构思的问题、写下的文字,让你在代入男性角色后感到一丝“怪异”或“不适”,那么,警钟已然敲响——这里很可能潜藏着不易察觉的偏见。此刻,请修正它,打磨它,直至和谐。

第二把钥匙:视觉的诗篇

可见的形象,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在此,我们需要精心“平衡画面”(Balancing the frame),即,选择那些既传递尊重,又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图像。尤其是在某些运动中,比如跑步,精英运动员的着装,男女之间在覆盖面积或短裤长度上,无疑存在显著差异。

这使得照片的构图、拍摄角度的选择,变得尤为关键。我们是否常常在不经意间,将女性运动员框入更静态、更被动、更符合传统审美的画面里?我们需要追问。

我们真正渴求的,是捕捉到女性在体育中那充满力量的、不加修饰的、全然投入的真实瞬间。哪怕她们汗珠滚落,面容坚毅——这不正是体育精神最动人的核心吗?我们呈现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悦目,更是生命力量的礼赞

第三把钥匙:汇聚多元之声

内容,往往映照着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果团队成员或合作的伙伴背景过于单一,那么视野的局限性,就如同无形的墙,难以逾越。请尽可能地去拥抱、去融合来自不同代际、不同文化背景的声音。积极发掘团队内部那些闪光的个体,用心培养他们,因为他们的视角,能为故事注入意想不到的多元色彩与丰沛层次

同时,确保你组织的每一次讨论、每一个分享,参与者的构成都如彩虹般多元。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把麦克风,郑重地递到女性运动员自己的手中,让她们为自己代言。太多时候,话筒习惯性地伸向了教练席。但我们不能忘记,即便在奥运殿堂,女性教练的比例也仅有约13%。给予女性运动员机会,让她们用自己的语言,在属于她们的舞台和节奏中,从容地、真实地分享她们独一无二的故事与心路历程。这,是尊重的体现,更是力量的赋予。

第四把钥匙:以数据为镜

这让我想起一段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亲身经历。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如同一声惊雷,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全球体育媒体报道中,仅有区区4%聚焦于女性和女性体育

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们内部激起了深刻的反思与对话,促使我们开始追问:在我们各自的影响力半径和责任范围内,我们能播撒下哪些改变的种子

所以,请勇敢地去探寻、去了解:你所深耕的运动领域,你所负责的项目版块,其真实的性别生态是怎样的?那杆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运用数据的力量,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差距所在,敏锐地捕捉到机遇之光。并以此为坚实的依据,去提升内部团队和外部伙伴对于性别平衡重要性的认知深度。

第五把钥匙:深耕故事的土壤

所以,与平台、媒体、运动员合作,并接触那些新的受众,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政策和指令来建立更结构化的做事方式,但我今天主要从个人层面提供建议。

体育人物,从来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拥有无数切面的棱镜。她们不仅仅是赛道上的奔跑者,更是承载着丰富人生阅历、拥有多重身份印记的鲜活个体。

体育参与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宝藏,尤其是女性体育健康这一广阔而亟待开垦的领域。

如何在追求卓越与预防伤病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如何在经历人生重大转折(如成为母亲)后,依然保持那份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这些充满人情味与智慧光芒的话题,拥有巨大的共鸣潜力。

我认为,这恰恰是数字平台大放异彩的绝佳舞台。身处今日,我们何其幸运,拥有如此多元化的传播选择,这简直就是一个任我们挥洒创意、大胆实验的“游乐场”。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某些平台正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为女性声音的放大、女性体育故事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积极地与各类平台、媒体以及运动员本人建立深度连接,勇敢地去触达那些可能尚未被传统体育叙事所覆盖的新生代受众,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机遇。

当然,通过政策的引领和规范的建立,来构建更系统化的运作方式同样不可或缺,但我今天更希望从我们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的层面,提供一些触手可及的建议。

我推荐三个资源工具包。它们都非常实用。

1.

国际奥委会《形象塑造指南》(IOC Portrayal Guidelines):

您可以在IOC官网上轻松找到它,目前已覆盖多种语言。它被精心设计成一个实用清单,涵盖书面、视觉、音视频内容及政策数据等方方面面,力求易于理解、便于操作且资源高效。

2.

欧洲广播联盟《实现性别平衡报道路径手册》(EBU Handbook on Pathways to More Gender Balanced Coverage):

对于与媒体、广播公司紧密合作,或主要负责音视频内容的同仁而言,这份手册尤为契合。它在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标准、如何科学评估内容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并辅以宝贵的案例研究和实践证言。

3.

盖蒂图片社《女性体育视觉图像指南》(Getty Visual Images Guidelines for Women in Sports):

这份指南对于所有从事摄影工作,或负责图片甄选、编辑、重构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它细致地提醒我们,在创作和使用涉及女性及多元化议题的视觉内容时,需要关注哪些至关重要的细节。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诚挚地强调一点:当我们探讨如何在体育的世界里更好地沟通女性形象时,无论是在田径场上,还是在任何其他运动的舞台中央,重点绝非暗示女性和男性在媒体和我们的传播中应该拥有完全相同的身份

真正的核心在于,一个根本性的认知转变:女性应该并且可以首先被作为运动员或体育人来报道。她们理应获得—并且完全有资格获得—我们在审视男性运动员时,那份不假思索便给予的同等的尊重、专业的对待和价值的认可

我们身处的行业是体育,这里的主角是拼搏与汗水,而非时尚杂志的封面标准。她们的付出与成就,值得我们用最纯粹、最专业的目光去致敬

最终的选择权,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是满足于仅仅作为赛场边的“参与者”(Player),随波逐流;还是挺身而出,决心成为推动行业浪潮前行的“规则改变者”(Game Changer)

其实,改变的力量,就蕴藏在你我的每一次沟通、每一个细微的选择之中——用一个更尊重的词语,传递一个更真实的声音,选择一张更有力量的图片

本次访谈时间段为1:20:50-1:40:05

点击查看直播回放

世界田联线上研讨会-致敬跑步领域她力量

相关推荐

专业会员卡

入门畅学卡

体育赛事管理入门

赛事策划入门

体育赛事的品牌管理入门

大赛媒体运行

知识产权声明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访谈翻译|韩庆玲

翻译审核|崔英善

排版|莫非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