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种人,特别喜欢回答问题,你知道是什么人吗?
当然是老师啦!
今天是教师节,也正好是橙光线CEO邱志伟——江湖人称爱总,入职橙光线三周年。两年前,爱总曾深情回答过一波同事和同行提问,作为自己转身体育赛事教学的周年庆祝。这一次,我们再次发起一波问题,满足一下一位优秀教师的答题欲吧!
Q:我知道爱总之前是国内公关行业大神,是什么样的缘由转战体育行业呢?比起天天流汗流泪的赛事行业,难道做奢侈品公关它不香吗?
A:公关行业大神谈不上,但我的确是从公关和活动这个领域转到赛事和体育的。
1998年我加入了一家香港的公关和活动公司,那时诸多国际大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对高品质的品牌推广和公关服务需求很大,因此我得到了很多锻炼机会。
从写新闻稿(练笔头)到建立媒体关系(学沟通),从活动管理(做流程)到活动执行(一头管供应商、一头应对客户),从活动方案策划(拼创意)到上台当主持人(上台面),我的这些基本功就是在这短短几年内通过密集的项目磨炼出来的。
后来恰逢国际体育营销巨头Octagon进入中国,收购了我所在的公关公司,我就成了八方环球的第一批中国员工。进入公司就参与了西门子移动冠名中国之队和中超联赛的谈判和签约,以及随后的西门子赞助权益在国家队赛事以及联赛中的策划和实施,起点不低。
做了几年足球,赶上了2004年初NBA开始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计划中的首届“NBA中国赛”急需懂赛事运营并且可以和各级政府单位沟通的本地人来协助推进,猎头把我从八方环球挖到了NBA,成为中国代表处最初的5名员工之一,一名员工管一块业务,我主管赛事和活动。
之后就是10年的NBA经历,以及后面的乐视体育等等。我必须得感谢老天安排各种机缘让我进入了体育行业,找到了最适合我做的事情。而过去的二十多年我也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成长,一步步成为了今天的我。
Q:爱总您的工作经历中,既有NBA这样的顶级赛事公司,也有国内A股上市公司及独角兽公司,那么想问一下,以您的视角,国内外的体育赛事企业,有哪些不同之处?
A:首先是专业和职责细分上,国际顶级体育公司通常内部分工都非常细,特别强调和尊重每个人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性。这一点我在做第一届NBA中国赛的时候感受最深。
当时NBA中国的赛事团队人极少,我们秉承了国内赛事人“一专多能”的传统,通常一个人会同时做很多不同的事儿,在对接我们美国团队的时候才发现,我在不同的事情上要对接美国不同部门的人,他们分别只负责票务、场馆、交通、安保、款待、球队服务等等事务当中的一件事,有时候还几个人负责一件事。
我当时觉得美国这种工作方式是有钱闹的,后来很快发现他们在各自负责的领域特别有经验,非常专业细致,个个都是我的老师。大概这就是因为体育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足够大,赛事产品足够丰富,竞争足够激烈,能够让不断钻研和实践一个细分领域的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第二是善用外部资源和第三方供应商。我考察过不少欧美的体育公司,他们的一大共同点就是项目中能外包的部分尽量外包第三方专业供应商,内部团队只做项目中最核心的、别人无法替代或者不可能比内部团队更了解的事情。
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在行业中形成了大量优质、专业的供应商,实现了充分的竞争和最优的效率,而且将赛事公司的长期固定成本降到了最低。
国内很多赛事公司还是更习惯自己团队做几乎所有的事情,大概觉得这样最省钱,但如果把视角放高放远,这未必是最优解。
第三是同行间的沟通和交流。国际赛事同行间更乐于交流和分享,让更多人参与这项运动、推动行业不断成长是很多赛事机构的头号使命,因此他们的格局就大了很多。
邀请别的赛事总监来自己的赛事考察、组织行业论坛、为行业的未来组团疾呼,这些在欧美赛事领域非常常见的行为,在国内目前还比较稀少。
Q:较您过去25年的从业经历来说,在橙光线的这三年里,让你有哪些新的尝试?有哪些新的认识?
A:在加入橙光线之前,我都是作为赛事一线的操盘者和实践者,在橙光线就自己完全不去直接做赛事了,而是利用自己多年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思考,通过培训的方式帮助更多中国的赛事人。
这个改变既是基于橙光线的业务决策,也是出于对自己的认识,因为我相信在这个阶段,去帮助赛事机构成长,比起我自己直接做赛事,对行业和对体育爱好者们能产生的作用应该更大。
但我很快发现“自己懂”与“教别人”很多时候不是一回事,要去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通过学习和思考,将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与理性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这些对我而言都是新的挑战,有时候也挺艰难的,但成果又非常令人欣喜。这与我成功举办一场赛事的成就感是不同的。
Q:赛事人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因为热爱体育而投身这个行业,靠摸索和经验累积成长。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和讲授后,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建议给到大家?
A:对,我个人的职业生涯基本就是半路出家、摸索成长的,当然我的运气也不错,经历了一些很优秀的公司。
现在的赛事人和我年轻时候的外部条件大不相同,有互联网可以看到国内外最新的行业讯息和最佳的实践,有各种科技工具可以融入并助力赛事,特别是有像橙光线这样的专业培训机构,让你可以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在短期内显著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些条件是我年轻时都不存在的。所以我建议现在的赛事人,
- 多看——多看国际上的行业趋势,多看国内同行的各种实践,充分利用可以获得的各种资讯来分析市场、发现机会、提升产品。
- 多想——不要整日埋头于具体的日常工作,要让自己有时间抬起头想,让公司战略、产品规划、市场策略这些更高层次的思考来指导你的日常工作,而不是被工作和项目牵着走。
- 多学——我觉得最佳的学习方式还是那句老话:理论结合实践。在橙光线这样的培训机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是最快的成长路径。最怕的是学习的时候头头是道,回去工作又继续拿出老办法。
Q:您平时关注哪些体育赛事方面的行业信息?对于体育行业的从业者,您有没有值得推荐的专业信息渠道给大家?
A: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信息我都会关注,不过我会很快筛选出哪些信息需要深入学习或研究,哪些信息做一般了解,哪些信息就是扫一眼知道就好。
现在媒体渠道发达,高效的筛选就变得很关键。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赛事人都很重要,但首先要做到能够分辨哪些信息是要深度研究来建立你的深度,哪些信息要广泛知晓来建立你的广度。
Q:经历今年的疫情和国际形势,您觉得未来几年,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会呈现哪些变化?
A:
- 国际方面,大型体育赛事能否举办,高度取决于国际疫情的发展趋势,如果疫情控制不好,国际大型赛事的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 在国际赛事数量显著下降的环境下,国内的全国性、地方性赛事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和传播机会,中国的赛事人要充分抓住、用好这个难得的空窗期,大力发展自己的赛事。当然,这也需要各级政府展示出充分的魄力和支持。
- 小型、单项、本土化赛事将迎来大发展,特别是那些参与性、体验性、社交性强的赛事。这些赛事由于风险更可控、举办更灵活、百姓更欢迎、政府更支持、企业更喜欢,很可能迎来一个长达数年的上升期。
Q:今年体育行业的现状,您会如何鼓励赛事从业者?建议他们做哪些方面的调整?
A:正如我在上个回答中所说,我相信国内的体育赛事从业者会迎来一波新的发展机遇。
赛事人要想抓住这波机会,就需要更敏锐、更创新、更贴近市场、更迅速调整,以市场和目标人群为中心,快速策划和提供最符合他们潜在需求的赛事产品,并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在赛事推出后不断总结和迭代。
Q:面对体育赛事行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橙光线现在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会做哪些调整?
A:橙光线在这个夏天推出的“破局”系列课程——《体育赛事的高效能决策与管理》《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都是主动响应了上面说的大环境和市场的变化。
我们从疫情刚爆发不久的3月份就开始研究后疫情时代赛事行业的趋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全面升级了这两门课程,其中融入了大量新鲜案例,以及“新常态”下新的方法和工具。从7-8月上了我们这两门课的赛事人朋友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升级后的课程对他们的巨大帮助。
既然我们判断“小而美”的小型、小众赛事会迎来大发展,橙光线从9月份会推出“新兴小众运动赛事管理快速入门”系列课程,帮助赛事人快速了解一些新兴的赛事项目,以便在赛事产品的发展方向上进行有效判断和决策。
Q:作为一个体育迷,您从一个赛事参与者到赛事组织者,如今又成为一位赛事领域的授业解惑者。这其中您自己收获了哪些成长,或者说有哪些感悟。
A:体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显著的,更不用说是对一个体育从业者。
大学毕业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足球迷,八方环球时期连做6年的“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让我深深感受了体育中的人性之美和人与自然之美,十年的NBA生涯使我领会了体育的复杂严谨和专业之美。
之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育产业在中国的跳跃式发展推动着我的成长和成熟,可以说我的职业历程是中国体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一个映射,比如08奥运带来的全民体育热潮,46号文件带来的体育题材大热和资本涌入。
现在在给赛事人做培训的时候,特别是看到年轻的赛事人,或者在下沉市场做赛事的同行的时候,我最希望看到我分享的一点点经验和知识,能够点亮他们聪明的大脑,让他们比我当年跑的更快、做的更好。
Q:代表广大同学问一个呼声最高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叫您爱总呢?作为爱总本尊,您最爱的是什么呢?
A:我的英文名字是Edward(爱德华),圈内的朋友开玩笑叫我爱德华总,简称爱总,不像叫邱总这么拘束。我觉得挺好,就叫开了。
我最爱的嘛,我只能说“没有最爱、只有更爱”吧……不少个人爱好随着年纪的变化也变了,但爱体育、爱身边的人,是不变的。
两位老师将为您呈现:
橙光线9-11月线上互动培训日历
系统学习赛事运营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
| 橙光线网络课堂 |
橙光线赛事橙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