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柏林马拉松有着世界上最快的赛道?

0
1791

2016年柏林马拉松大幕一落,世界男子马拉松历史最佳成绩的格局再次改变,前20位的成绩中已经有12个诞生在柏林。埃塞俄比亚的贝克勒和肯尼亚的基普桑冲击世界纪录之战跻身第2位和第5位。再加上10个马拉松世界纪录在此已被打破的辉煌历史,“柏林马拉松有世界上最快的赛道”已经是越来越被论证的事实。

“世界上最快赛道”是因为它的赛道平坦的不得了吗?

当我们看到下面五大马拉松的海拔图比较就会发现,柏林不仅没有芝加哥一马平川,和伦敦、纽约的差距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巨大:

 

那么,是德国人财大气粗奖金特别高昂吗?

全世界最土豪的马拉松迪拜马拉松冠军奖金是20万美元,破世界纪录另奖10万美元,其他大满贯赛事也并不手软:

 

不过,贵为大满贯赛事的一员,柏林马拉松奖金却是这样的:

冠军奖金:4万欧元

时间奖(最高):3万欧元,破了世界纪录才另有5万欧元啊!

你知道吗? 2016年的上海马拉松冠军奖金是4.5万美元

上马破世界纪录奖还有10万美元呢!

这么毫无优势的奖金,却能吸引到最顶级的选手,产生最顶尖的成绩?还不仅如此,柏林也是传说中业余选手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福地。这可能也不仅仅是个传说…

看看下表,海外选手比例超过50%的柏林马拉松,在4小时以内完赛的选手比率将近50%,明显高于芝加哥和伦敦(两者分别在目前世界男子马拉松历史最佳成绩前20位中入榜3个和2个),更高于与我们同在亚洲的大满贯赛事东京马拉松。

这样的赛道,无疑令人艳羡,这样的赛事,无疑令人神往。

柏林马拉松的赛事总监Mark Milde在接受媒体访谈、行业会议上都曾稍稍揭示过“最快赛道”的一点点秘诀。

2015年,我在柏林马拉松的终点等待3个不同速度的朋友归来,拍手加油7小时而激动不已,赛后我和石老师专门采访了赛事总监Mark Milde。

2016年,第一次作为跑者参赛,以5小时26分完成柏林马拉松,两年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下来,这个谜题终于慢慢揭开了谜底。

要产生“最快的赛道”,并长年维持这种地位,绝对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正像我们一直在马拉松赛事管理培训中所不断强调的,每一个赛事有战略定位后,需要各方面的细节全面支撑。柏林马拉松正是全面围绕战略定位展开赛事运营的经典案例。

我们来看看这“世界上最快的赛道”究竟是由怎样的系统规划来支撑的。

01

日期选择

所有在2016年9月24日、9月25日的这个周末来参加柏林马拉松的海外跑友恐怕都会赞叹柏林的晴朗天空和宜人气候,不过今年高于20度是个特例。Mark Milde在告诉BBC记者柏林的赛道为什么快时说,这个时间柏林的气候是最理想的,风小,平均温度在12-18度之间。而5-15度就是国际田联路跑赛事指南中建议的快速跑步的理想气温区间。另外,回看天气预报,你会发现今年柏林马拉松之前的9月17日周六,之后的9月30日-10月4日柏林的天气其实都是雨雨雨,你会觉得25号的晴空万里只是组织者人品大爆发吗?

02

赛道设计

从1974年第一届以来,柏林马拉松的赛道跑了8年的森林边上,再转入城市街道,东西德统一后又连接整个柏林,至今经过了多次调整,1998年升级的赛道上在1998、1999、2001年三破世界纪录,2003年调整的赛道上更是在2003、2007、2008、2011、2013、2014年均见证了世界纪录的诞生。柏林马拉松的路线设计其实是柏林的绝招,其中的学问绝不仅仅是量出准准的42.195公里。从Mark的分享和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柏林对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一:历史标志性的起终点-选手可以拍出极具纪念意义的照片;

第二:尽可能平缓,柏林从海拔38米出发,高点不超过53米,最低点不超过37米;

第三:路线不能有太多“角”,有的话也要尽可能是平滑的“角”;

第四:尽量选择沥青路面的道路而不是水泥路面的,减少对选手膝盖的伤害。

还有一条其实是日晒。今年我自己在温度较高、日晒相当强的这天跑这条赛道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所有顶着大太阳的道路基本都在前半程,在本该难受的30公里之后不是林荫路就是进入了两侧都是高大建筑的阴凉道路,直到勃兰登堡门最后不到1公里之前都完全没有日晒之苦。

 

线路设计者真懂跑者、体贴跑者,才能够在这些关键的时刻让跑者不因环境带来的挑战而减慢成绩。

 

03

起终点规划

柏林的起终点充分利用了一条城市主干道-6月17日大街,所有的起终点功能区则利用了大街北侧,从国会大厦一直到选帝侯广场的所有公共绿地和设施,交通方便,承担起点和终点两种功能的人员流线之清晰简洁实在是赛事管理中的典范,特别是起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跑者在达到集结区前的精力消耗,这是我们在赛事管理培训中一直引用的经典案例。

 

04

赛前服务

柏林马拉松针对跑者的赛前活动主要有博览会、博览会领取套包、赛前早餐跑,还有孩子们可以参加的儿童跑。

去年和朋友一起看博览会时,说实话被领包环节的长龙震到了,当时马上觉得柏林这组织看来也一般般,真没有德国工程师的范儿。偌大的博览会场地选手的领包入口只有一个,进去后在接待台领包、号码布、带手环,我们的朋友在拥挤的长龙里排了半个小时才拿到东西。

今年,博览会换到了一个小一些的场地,然而流线却有了彻底的变化,让取包的流程变得极为顺畅。流程基本上是:

1)   2分钟从运动员专用入口进入

2)   路上就会有志愿者递到你手里标准参赛包,里面有各种纪念品和宣传材料

3)   1分钟走到领号码区入口的机器带手环

4)  1分钟按志愿者指示走到最空的接待台排队领号码布,我到的时候估计最长的队伍排队不会超过5分钟。

5)   到接待台工作人员1分钟即可确认身份信息,拿到现场打印的号码布和设置的芯片

问询、领预订的参赛T恤则全部有独立区域,避免了特殊需求的跑者占用通用需求跑者的服务资源。

之后,就可以在博览会吃吃喝喝看看买买了,跑者必备的所有东西在这里都可以买到。

跑者赛前一天的心情、体力对于能否发挥出最好成绩都有影响,为了让选手能以最佳状态达到起跑线前,已是第43届的柏林马拉松依然在不断优化服务流程。

 

赛前一天早上6公里的早餐跑无需报名,大家都很放松和欢乐,我跑完之后,说实话对第二天全程的最后一点紧张也烟消云散了。而赛前一天的晚上,柏林马拉松还专门为选手安排了教堂的集体祈祷活动,帮助跑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05

分枪与分区

在《分枪出发这件事儿,离中国还有多远?》这篇文章里,我们详细介绍过对于大型马拉松赛事来说分枪出发的重要性。对于柏林马拉松这么强调速度的赛事来说,分枪出发和分区站位都是必然的选择。

有趣的是柏林的分枪和分区在时间安排上的策略,4小时15分以后统统归入H区,而4小时15分之前精细地分出了7个区,每区入口不同,且隔离清楚,明显是重点保障4小时15分之前的选手能够跑动顺畅,不受到过慢的选手的打扰。这也和我们之前看到的4小时之前完赛的选手比率超高是一致的。

 

 

06

赛道蓝线

提示跑者如何跑出最短的路线的赛道蓝线基本是顶级赛事的标准配置,柏林绝会不例外。说实话一个全程下来,很多业余选手的运动腕表量出来多个1、2公里都是有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跑者在现场的人流中其实无法判断赛道丈量中使用的最短距离是什么路线。而我这次尽可能沿着蓝线跑,运动腕表测出的距离只多了500米。

对于42.195公里的赛事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条蓝线更能保障所有人的完赛速度的呢?

 

07

赛道补给和服务

柏林马拉松的赛道补给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他们的水都是市政自来水直接接入,去年我们看到本以为是无限供水的,后来发现也是有额度的,总共的供水量是24万升水,平均每人6升,起终点加15个补给站每个站平均每个人其实是350毫升。而配备的100万个杯子平均到每站每人其实也只有1.5个杯子,绝对不是土豪到可以预备大量剩余物资,也需要精打细算,科学配置。

这次跑在赛道上,其实温度偏高,我会常常觉得热和渴,可总是需要的时候很快就会出现喷淋、海绵用水、水、饮料、水果等等。回来再研究,发现柏林马拉松的补给完全没有采用纽约、伦敦、芝加哥的每英里分布,也没采用东京的每2.5公里分布,而是前松后紧,在体力比较充沛的15公里前布的比较远,在特别需要补给的32.5公里后布的相当密。

在最后相当挑战的路段,都是阴凉的道路,还时时遇到补给,这些时候,        特别感慨于组织者的“你懂我”。

 

 

08

观众与乐队

柏林马拉松的组织者认为,赛道沿途的氛围是创造快速赛道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路除了热情的柏林观众在为你加油,组委会还定点安排了80多个乐队在不同时段表演,为跑者鼓劲,音乐风格极其多样,所有的上坡前都有给力的节奏,这一切都让我在坚持的时刻,脚下更多些力量。

09

顶级选手

前面我们说过柏林的奖金和其他大满贯赛事相比实在是有德国人力求经济实惠的作风,但是为什么这些顶级选手会愿意放弃更高的奖金可能性来柏林呢?除了路线设计外,我个人认为,这是柏林赛事运营中最精髓的内容。

如果你看到基普桑冲过终点时未能打败贝克勒屈居亚军,看到Mark上前时露出的微笑,那是老朋友的微笑,那是一种“你懂的”的微笑。

柏林马拉松现任赛事总监Mark Milde是柏林马拉松创始人、德国马拉松之父Horst Milde的小儿子,他从小就和哥哥一起发号码布、在水站服务,大了以后,他负责联系精英选手,哥哥负责接待VIP。他的全马最好成绩达到2小时50分36秒,还曾以11小时22分完成了罗德镇的大铁赛事。

(德国马拉松之父Horst Milde,夫人Sabine与Mark)

(来源:http://www.bz-berlin.de/artikel-archiv/das-ist-der-mann-der-den-berlin-lauf-erfand)

Mark在22岁时就优化了精英选手赛时的补给方案,也是他在2001年请到了日本名将高桥尚子,刷新了世界纪录。此后在柏林极其有限的预算内,通常精选出的两位顶级对战选手成为柏林马拉松宣传报道以及赛事服务的所有核心,他的眼光和信誉总能为柏林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展现出最顶级的比赛。

如果你在转播中看到3位领跑员为第一集团领跑,他们领跑的方式和队形也都是由Mark开创的,就是为了保障对战选手最稳定的节奏和最佳的状态。

在赛后的庆祝Party上,你会看到贝克勒和基普桑在台上按主持人的要求热舞一段儿,腼腆但是真实,那时候他们就是全场的明星。

已经是第三次夺的柏林马拉松女子冠军的埃塞俄比亚选手Aberu Kebede说:“我喜欢柏林马拉松的一切:平坦的赛道,热情的观众,组委会细心照顾精英选手的方式,总是几乎完美的天气。对我们来说没有更好的马拉松了。”

那么,世界上最快的赛道对Mark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Mark在一次采访中说:

“还会诞生一个世界纪录吗?那当然会很棒。但是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选手都健康平安地回到家。”

这就是经过两年的观察和学习,看到关于柏林马拉松为什么有着世界最快赛道的一点思考。绝大部分的细节并不能尽表,因为就像柏林马拉松的组织者介绍的,强大的组织和赛事管理能力才是保障实现最快赛道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各个环节紧密相扣。从创始人Horst Milde传承到今天的Mark Milde,以打造马拉松和路跑赛事为热爱的生活,43年过去已经为柏林马拉松沉淀了太多太多。

总是忍不住想展望一下中国,在我们的赛事数量如此爆发性增长的这个阶段,哪一个赛事,真的会茁壮成长,能够为中国的观众带来冲击世界纪录之战呢?

点击阅读橙光线公众号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