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橙光线视频号直播栏目《同行有你》2021年10月25日第7期,点此查看完整直播回放
如果你错过了直播
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小橙连笔记都给你准备好了!
主持人:崔英善 橙光线总经理
直播嘉宾:王冰 链接赛事创始人
曾任赛道总监:
- 2018 崇礼 168 国际超级越野赛
- 2018 平谷半程马拉松
- 2018 北京大兴半程马拉松
- 2018 桂林 100 国际超级越野赛
- 2019 崇礼 168 国际超级越野赛
- 2020 丹霞 100 跑山赛
- 2021 丹霞 100 跑山赛
曾任赛事总监 :
- 2018 三夫香山 50 超级越野赛
- 2019 云丘山 100 国际超级越野赛
- 2020 崇礼 168 国际超级越野赛
曾任执行总监:
- 2019 普洱 100 国际超级越野赛
- 2019 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上海站、北京站
- 2019 成都善行者
- 2019 越山上海人车接力赛竞赛管理
主持人
可否与大家讲一下你与体育的渊源及从业经历?
王冰:
我爱人的家庭都是从事体育的,但我自己的家庭里,除了我没有人从事体育行业。我父亲在中专学校工作,从小到大,我都是和大院里的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一起玩。小时侯在这个环境里像个另类,大院里都说谁家孩子成绩好,唯独对我家孩子的评价是体育不错。
后来我开始走上体育生这条路,2004年来到北京,2007年在首都体育学院读书,4年本科后又读了研究生。
从小到毕业至工作,我参加过很多体育赛事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为了证书,为了成绩,为了以后的升学考试。
真正凭着兴趣参加业余赛事,这说起来和崔老师(橙光线总经理崔英善)有渊源了,2009年我在学校里面发现了八方环球贴了一张TNF100北京国际耐力跑挑战赛的海报。
我以前没有参加过耐力跑,当时就想先报名10公里,一方面这个距离我可以接受,另一方面报名费只要99元,特别便宜。我叫了一个同学和我一块去报名比赛,跑了10公里,跑完以后觉得还挺带劲。
到了5、6月份,我在跑步论坛上看到了北京跑吧组织的永定河穿越赛,两天110公里。说实话心里有点没数,毕竟两天110公里硬抗也能跑下来,但是当时还没有那么多的耐力跑经验。
这个比赛参赛资格要求必须完成全程马拉松,那时候我没跑过全程马拉松,我在论坛私信了多威的张喜强队长,说我们是体育学院的,经常锻炼身体,虽然没有参加过马拉松,但我们相信可以完成这个比赛。
后来我们聊了一段时间,张喜强队长给了我们一个报名资格,我们就去参赛了。但是过程比较惨,4个人组队,第一天我的3个队友参赛了,第二天他们说不比了。我说你们不比就不比了,坐车回去吧。
第二天我没有团队成绩,但我想试下我到底能不能行,比赛到晚上,回程的摆渡车都已经走了几辆了,我跑到脚底板已经疼的受不了了,这是我第一次跑超长距离的经验。
2009年下半年,学校同学介绍我去参加学校一个定向越野社团,我说这定向越野是什么玩意儿,他说你不是老越野,定向越野跟越野应该是有一定的关系。正好社团招新,我就去填报了意向表,后来跟着社团一起参加活动。从2009年开始跑定向,到2011年的时候开始参与户外多项赛,像武隆、百色这种两三天、三四天,200多公里、300公里的赛事。这种比赛里边有皮划艇、越野跑、绳索技能等,那时侯就很少跑定向越野赛事,开始跑多项越野了。
到2015年,由于我总是上外网看资料,看到了探险越野赛adventure racing。我们搞定向的比赛,有一定体能,又有定向导航的能力,而且我们又做过多项赛,就觉得这个比赛挺适合我们的。
2016年adventure racing到中国来了,但16年我媳妇生孩子我没去成。17年参加了第一届比赛后,我就一直关注这个赛事,我们在2017年拿到了一个公开组的冠军,所以2018年赛事给了我们一个外卡的名额,但是很遗憾比赛在发枪前一个多小时取消了,到现在也没比成。
2019年之后我参加比赛就少一点,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研究比赛。
说到办比赛,最早在上学的时候,因为我们学校有器材和设备,我经常会帮兄弟院校像北师大等组织学生比赛,在校期间也帮助一些公司做竞赛性质的团建活动。
我在研究生期间参加了一个户外安全教育项目,然后这个项目变成了一个公司,后续我也留在公司从基层员工做到管理层,但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公司,自己做比赛。这就是我的生活、参赛、办赛的一个过程。
(上下滑动查看)
对举办定向运动赛事感兴趣?
⬇️点击查看橙光线实战课程
主持人
为什么要选择在赛事领域创业?
王冰:
之前在公司的时候,老板和我聊天想要我留下,但是我希望做一个能活很久、让所有人的觉得很厉害的比赛,并且大家都知道这个比赛是我做的,这是我的理想。
最初老板说户外安全未来也能做出竞赛的形式,我才留在公司。后来公司战略调整,线下业务逐步变成线上业务,我也选择了离开。
从个人经历和能力来说,做赛事首先是能够匹配自己自身的知识储备。第二方面就是情怀,虽说情怀不能当饭吃,但情怀是很重要的部分 ,同时加上我对于这个行业这些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觉得自己在这个时间点进来,做这件事情有一定机会能做成,所以选择了这条赛道。
主持人
你现在创业,想打造什么样的IP赛事?
王冰:
现在在规划多个赛事,不同的赛事之间差异还挺大。现在同时有两个半比赛,包括自有IP的赛事,还有一些执行的赛事。这两个半赛事之间的受众差别蛮大的。明年我们会主推Run Up Race Series赛事,中文名字叫向上竞速系列赛。
这个比赛的创意来源于国外的几种比赛,一个是欧洲Red Bull 400的跳台滑雪赛事,另一个来源于登山的FKT(Fastest Known Time,已知最快时间)速攀比赛,第三个是登楼和登台的比赛,这三类比赛都是向上爬。
在整个母系列方案下有三个子系列的比赛:
- 一个子系列是垂直(Vertical)系列,主要登楼和登塔
- 第二个系列是Ski Resort雪场
- 还有一个系列是Mountain series,实际上是经典的山地路段
把这三个比赛揉到一块,以常规赛(积分赛)、总决赛、锦标赛的形式,通过几年把它打造成一个国内的这种以爬坡、上升为主要元素的一个比赛。
主持人
普通的越野爱好者可以参与吗?你觉得这个赛事会有直播吗?
王冰:
普通越野爱好者可以参加。我们的比赛还没有开展,暂时还没有参赛人群画像,但这个比赛能够容纳很多不同类型的运动爱好者来参加,比方说定向越野跑、马拉松爱好者等。
这个比赛不像越野跑一样需要有很多的户外经验,也不像马拉松一样需要绝对的耐力。
我们的赛道没那么长,纯距离不会超过一公里,但是爬坡会比较多。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非就是速度的快慢,他们都可以参与。
直播方面,在锦标赛和冠军赛场次里可能会花费较大的精力和费用在直播和传播上。
主持人
对传播这一方面投入较大的原因是?
王冰:
这就涉及到我们赛事规划的逻辑框架了。我们想要做一个比赛,首先把它分成三个子序列。
举个例子,富龙滑雪场的高级道和在太舞的高级道,实际上场地的差别不太大,只不过就是形态、高度、角度会有点差别。爬电视塔和爬广州塔它整个的路线和需要的区域也很类似,山地会有一些变化但变化是可控的,因为距离没有那么长,所以说这几个序列比赛有一个执行标准。以雪场做比赛为例,可以有一个标准,复制性很强。传统的越野赛想要去复制难度较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话题性,所选的地方都是有话题性的。已经确定的几个地方,它都是非常有地标属性。
第三点赛道可以固化。山地、楼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雪道会有一些变化,但变化不大。山地路段我们一般选用基本上10年不会有什么变化的,所以说在这赛道上放赛道记录,会留下来给别人去讨论这件事的。大家都去刷纪录,大家都愿意当第一,有这个话题度。
第四点可延续性长。这一点与第一点有关联,可复制后,赛事就具备在全国各地一年之内办好多场的可能。对于整个系列赛单站来说,因为整个系列是伞形结构下来的,可以延续一年,能给人留下印象是一件好事。另外一点对于品牌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愿意去参加赞助。
直播这个逻辑,我们参考了很多世界上的竞赛项目包括冬季项目、奥运项目、非奥项目等,包括很多的竞技类综艺,快乐向前冲之类的,我们把这些赛制揉合在一起,让比赛更具竞技性,更具观赏性。这样的话,能够吸引的不光是现场来参赛的人,我们想直播出去后,镜头面前的人愿意看。
有很多的越野赛都做直播,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因为竞赛的赛制以及场地不是一个直播的理想场景。没有观众愿意看运动员单调的跑步,马拉松直播时也穿插了很多城市文化介绍,如果不介绍城市文化,光看这几个人在这跑的话,实际上挺没有意思的,大家愿意看运动员之间齐头并进,互相PK到终点。
我们通过赛制的话题性,通过场地的这种透视性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通过赛制的这种调整让竞技性变得更强,电视前面的人、手机前面的人他能看得下去。
主持人
在推进赛事的过程中,疫情给你带来了哪些挑战?
王冰:
首先是时间和政策上的不确定。举个例子,今年计划只做一场测试赛,准备期间已经和机构、运动员及团体沟通好了,就一个属地的政府没有沟通,基本上已经确定8月底去张家界,结果张家界8月2号左右封城,一直推到9月16号我们才去成。
因为那边有一定海拔,山上温度也不高,比赛我们设计的是分轮次,第一轮淘汰后的人可以观赛,没有淘汰的人要等下一轮不同组别。温度太低了,跑是没有问题,但是等待的过程会很煎熬,所以举办时间最晚不能晚于11月7号,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的短。
第二个是品牌赞助上面受疫情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由于时间上的不确定我没有办法与品牌去沟通权益。因为品牌赞助也有权益激活,也需要排期,也需要考量它的项目,时间上不够。从品牌自己的角度来说,他也会担心疫情影响这个项目能不能做成。
主持人
赛事进一步推进,你会希望链接到哪些资源?
王冰:
资源方面目前比较着急。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场地资源。我们沟通联系了好几个地标标签属性明显的场地,我们也希望链接到更多的场地。雪道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滑雪场高级雪道的参数基本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城市附近的经典山地路线不要太长,高楼基本要求在50层以上,高度要200米以上,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对于场地的要求。
还有一部分是品牌资源。因为项目单从受众人群来说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性别倾向性,所以这块有合作的话可以去对接。
我们自己认为有几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直接与体育相关的比方说装备、服装、鞋等。
- 第二方面,想要打造与比赛相关联标签的品牌,比方说吉利汽车这几年一直做马拉松比赛,有向上、积极、健康、爆发这种内核相关联的东西。
- 第三方面,目前体育营销的需求。举个例子,金龙鱼赞助国家队,请国家队队员给品牌塑造了一个健康的形象标签,让全民熟知。还有一个例子,宝洁伟大的母亲视频中,讲述的是母亲对一个年轻运动员从小成长到拿了奥运金牌的时候,整个过程中的支持,无形中就把家庭链接起来了,让大家对整个品牌就产生了一种积极的联想。实际上好多看似跟体育没有关系,实际上可以去找出这种链接的点。
主持人
从18年到现在,你从赛道总监、执行总监、赛事总监,到公司的副总,能否向行业新人讲解一下你心目中,这些岗位的职责差异是什么?
王冰:
赛事总监、执行总监、副总这几个按照我们原来的工作经历来说实际上是两套东西。赛道总监、执行总监、和赛事总监这三个职务是一个项目职务,不是行政职务。
赛道总监是中间最小的一个环。第二个环,执行总监是包掉赛道总监以及其他一些工作。再往上是赛事总监,又比执行总监更大一点,赛事总监除了执行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
再往后副总,副总经理行政级别里,除了刚才前面提到那几个项目制里的职务以外,还要有一些日常的职能在里边。
赛道总监这个工作,只需要去管赛道的安全通畅技术,以及跟赛道所有相关联的板块之间的交互。只管好这块事情就ok了,不需要主动去考虑太多其他的内容,各司其职。
到了执行的时候,就是执行总监对应的运营板块。在一个比赛里边,除了商务、媒体、销售服务等,其他全都是执行总监在管的。
到了执行总监,自己亲力亲为这部分的工作量就小很多了。主要做的东西是推动不同板块的进度,推动整个的项目往前走,在固定的时间达成不同目标,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纠错。
赛事总监实际上就是把刚才我说的执行加上运营这两块都包含在里边。因为我们的赛事总监跟其他一些公司不一样,对于要不要做比赛的决策,赛事总监是不做的。我们有一个类似于决策委员会,几个人一起商量做不做,然后再定赛事总监是谁,让谁去做。
公司副总这个级别,除了刚才说的所有的项目工作以外,还有很多像人员结构的优化,人员培训,在这个位置上,实际上就跟其他的公司的结构、工作内容就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了,偏公司管理。
主持人
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在这个职业角色转换当中,你觉得对自己的能力要求上有哪些特别大的不同?
王冰:
还是挺多的,很多能力要求我也没有完全达到。这个东西伸手一够有的也够不到,但是赶到这个份上了也得做。特别是在初期,好多事情要求你自己去做,从媒体、政府、谈商务开始到赛事的策划,到订阅号等,事儿特别多。
主持人
你最开始的时候跟国际越野跑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卡洛斯学习的,他是一个越野跑赛事领域的国际级的专家,你在跟他合作的时候,会看到哪些不同点,最宝贵的收获有哪些呢?
王冰:
卡洛斯的本职工作是建筑设计师,越野跑是他个人的爱好,他对于赛道的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感,他的越野跑经验多,很幸运和他一起学习合作,帮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一是卡洛斯在整个工作流程上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他的内容我们都有拿来借鉴优化过。
第二在数据上,我受卡洛斯影响对于数据的要求很高,很多人评价我这个人在赛道数据上是一定有点洁癖的。卡洛斯处理数据非常慢并且十分细致,他对整个数据的处理及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在竞赛赛道管理这一板块对我影响最大,在关键的时候你需要在关键的位置上等关键的人,这是一个核心思路,从这个逻辑往下衍生出很具体的工作方法,保证赛道管理的通畅。
主持人
这么多年参与这些项目、组织这些比赛的时候,你观察到的各种户外耐力项目当中参赛群体的特点有没有什么变化?
王冰:
各群体之间变化不太一样,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没有太大的质的变化。比方说定向越野这个项目过去主要是中小学生去参加,现在也有一部分通过社会公开报名来参加,这种变化比较小。
定向越野受限制于中国发展的体制。这个项目在推动时,主要依托于中小学、高校。在北京,贵州,湖南,有很多区域基本上都是中小学和高校在做这个东西,所以中国玩定向的人超过70~80%都是学校。
铁人三项中,以前我们组织铁人三项比赛时是用邮件沟通,人群划分比越野赛清晰。人群消费能力也有,相对比高净值人群来说整体会高一点。越野跑因为人数基数大,人群相对来说较杂。
主持人
你怎么看待越野跑赛事本身的安全系数?
王冰:
我们参加任何运动首先一定要明确一件事情——其中的风险。你出门比赛,去踢足球、去干很多事情可能都有自然风险。很多年前一个片子里面的角色认为风险包括死亡,他会做好一切风险规避的措施,但是如果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他没有了,他自己是可以接受这件事情的。
对于组委会来说,首先我们是赛事组织者,我们会从各个环节,赛道设计、赛道管控,所有赛事环境安全去考虑安全问题。坦白说我们也害怕,担心出事,所以我们做好风险规避,把风险转移消除,把这些工作做完后,一些风险还是存在的,这些风险我们可以通过现场去控制它。对于组委会需要做到的东西,我们一定会去做这件事情。
反过来,对于选手需要准备的东西来说,我在做我们规程规则的时候,不太敢把欧洲赛事的一些规程写很清楚放在上面。
欧洲赛事规程有一条,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选手你在比赛过程中,你的安全问题完全不属于组委会的事,你在赛道中安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赛事、对寒冷、对大风、对饥饿、以及疲劳的应对, 你在危险的时候,你的装备、储备越多,你安全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方说在城市里面你家中着火了,你打119,119也不能保证把你家中所有人、财务都安全救出。为什么举这个例子,首先面对风险你自己要有应对能力,不管是比赛、还是家中着火都一样。组委会做好赛事组委会的东西,选手准备好选手的东西,大家一块来做这件事,才能更好的维持一个良性的发展。
主持人
从之前的身份到现在成为创业者角色转换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哪儿?你最初的热情还在吗?
王冰:
在公司的时候,上面有领导,整个公司要去考虑的事情很多。因为我们是子公司,上面还有总公司,这其中对于个人的想法以及一些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很多事情没有办法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现在会比那时候更有热情一点,因为现在做的事情都是我想做的,想让比赛做的更好,我可以试着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主持人
在这个行业,你一直是去关注像欧美的这些前沿的这些情报,你有没有特别关注的新的技术、趋势和方法?
王冰:
零零散散有关注很多,例如国内越野跑规模越做越大,前段时间我和一个赛事公司的人聊天,问规模这么大是怎么做到规避赛事拥堵。他说会在比赛报名的时候统计运动员的预算时间。最早的时候我们也想这么做,但是很大的参赛群体里面,好多运动员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认知的。
现在的技术有一个功能,选手可以把赛后成绩提交,系统会直接匹配个人积分,后续组委会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最大程度做大赛事规模。
第二个是气象公司做的一个关于赛事气象这一块的产品开发。国内的墨迹推出了一个关于赛事的产品,但我没有使用过,没有发言权。国外有一个软件Windy这个软件数据比较全。做赛事的朋友,可以多关注这些。
主持人
在这个领域,你觉得最大的成就感在哪里?
王冰:
最大的成就感是做比赛,并且赛后的整体评价不错,比较顺利,大家没有负面的舆论,有很多好评。
主持人
橙光线的粉丝当中,也有体育生正在校学习体育的,你认为他们如果想进入赛事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应该怎么样去学习?
王冰:
竞赛管理技术这方面我认为非常重要,这是打好地基的东西,我认为地基打好了,你上面再盖一层是非常好盖的。
第一项目管理能力比较重要,第二应变能力非常重要。
我原来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老板跟我说一句话,你在做这件事情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黑道,一条路是白道;黑道要走黑道路,白道实际上就是书本里教的东西,大家分享出来的经验。你学习这个东西做赛事离不开项目管理。所以项目管理这个事,你必须要从书本上,先从别人的经验里边,先从课程里边去把常规的流程给整明白。
然后在实践过程中,跟不同的领导,不同人打交道的时候会学到一些所谓的黑道的东西,来应用到你工作过程中,在我的工作过程中,项目管理前期的学习的经验,对我后期做赛事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应变的能力。应变能力我也不知道怎么培养,我觉得这个事,就你要在这里边去多看、多听、多学、多参与。
实际上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有足够的犯错的机会。
如果你不犯错,我觉得很难去改进,从错误中你会知道出现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应变是对的。这个都是基于你的所在角色,会产生的连带反应的一个认知,然后才能知道我这么做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个后果是最优的或者是不太好的,你去做正确的应对的措施。
主持人
崇礼168是2020疫情爆发后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比赛,当时作为赛事总监,你把它办完是什么感受?
王冰:
释怀,实际上最难的阶段,心里最有波澜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我举个例子,之前我骑自行车去过拉萨,到拉萨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是快结束的时候,即将完成这个目标的时候。真正到了的时候反倒没觉得什么,过程中的经历更让我有荣誉感。
主持人
在职业生涯当中你最难忘的故事是什么?
王冰:
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在赛事管理里面它是要互相配合去完成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可以去提升赛事管理效率。
举个例子,2020年我在广东那边有一个比赛,我是赛事总监,所有配合我做赛道的人都是我比较熟悉的,我们经过多次培训磨合,对于赛道上要怎么做,要怎么去管理都非常明白。
但中间有一件事情我没有想到,因为车辆有限,所有人在赛前一天左右布路标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去放置很大的KT板。
我在赛前需要去赛道点巡视,我有车,很多大件东西都在我车里,去巡视的时候会把KT板指示给顺带布上。
我从来没说团队中你要负责帮我做什么工作,但是那天我到关键节点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方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那个地方没树,他们就找了两根木棍。他们知道我工作的逻辑,知道我肯定要在这里放东西,所以他们就提前给我做好了准备,我一过去就知道是他们给我留的。
那时侯确实有点热泪盈眶了,觉得团队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对于竞赛管理这件事情的标准的统一的认同,是很关键的,也很让人振奋的。
-END-
关联阅读
其他栏目直播精华回顾
2014-2022|从JP摩根辞职创业的击剑公司女老板,她现在过得好吗?
500人的业余自行车赛,是如何低成本做到推文浏览量1.8万+的?
知识产权声明
封面图来源:shutterstock
编辑|张昊、谢磊
排版|翁思颖
审核|崔英善